其四,改御史台为左肃政台,负责监察在京各衙门、监军和出使。同时新设立一个右肃政台,负责对州县的按察。这一条倒是很实,就是把监察部的腿儿伸到了地方。
其五,尊李唐皇家的“祖先”老子李耳的妈妈为“先天太后”(一说是尊老子的夫人),规定“先天太后”的像要进老君庙。这一条,当然是影射。唐开国时,高祖李渊就认了老子李耳为远祖,后又尊为“太上元元皇帝”,立老君庙,几乎把道教尊为国教。现在武则天又抬出老子的老母亲来,其用意不言而喻。
总之这一套,是以《周礼》夹杂着神道仙家学说,推出来的一整套意识形态改革。可以看出,武则天这时主意已定,不仅要大干一场,也决心要“从头再来”。
这一系列动作中隐含的意图,让李唐宗室和朝中一些官僚们大惊失色。高宗入葬后,按理说就应该归政睿宗,现在不归政倒也罢了,还要大肆更改本朝的老规矩,这不是要变天么?
最为失望和愤怒的,大概要属裴炎了。他支持太后废中宗和临朝听政,本意是立李旦为帝,希望在睿宗的治下,宰相集团能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而现在的情况,与他当初的设想是越来越远了。
武氏家族势力在急剧地增长,朝中的格局也有了很大变化。这使得裴炎集团感到极度不安,他们与太后短暂的蜜月期也宣告结束,双方开始产生裂痕。
就在改元十天之后,武则天之侄武承嗣上表,请太后追尊武氏祖先,立武氏七庙。这“七庙”是个什么东西呢?在古代礼制中,这是天子才享有的权利,即建立四亲(父、祖、曾祖、高祖)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也就是《礼记*王制》里说的“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到后来,也泛指帝王的宗庙。
武承嗣的意思很明显,他是想顺势而动,鼓动太后建立新的“领导核心”。武则天也恰有此念,她认为,自己贵为太后,按礼却只能立“三庙”,显然是男女不平等,但是如果建七庙,那就成了天子之礼,属于僭越,又容易授人以柄。
在犹豫之中,她将此议交给大臣们去讨论。
裴炎对这个提议坚决反对。他现在已经完全看明白了:武则天绝非等闲老妇,而是一个千载罕有的政治女强人。大唐天下,危矣!他对武则天说:“太后母仪天下,当示以至公,不可私于所亲。独不见吕氏之败乎?”
这话说得很不客气了。但武则天似乎也有思想准备,振振有词地答道:“吕后以权委生者,故及于败。今吾追尊亡者,何伤乎?”死了的人就是抬得再高,于今天还能有什么大碍吗?
裴炎则坚持:“事当防微杜渐,不可长耳。”
武则天不听,下诏追尊自己的五代祖以下至父亲,各为国公和郡王,配偶为夫人或王妃,并决定在故乡文水立“五庙”。按古制,“五庙”是诸侯之礼,逊于天子,这也算是她稍稍做了一点儿让步。
武氏的侄儿一辈,武三思、武攸暨、武攸宁、武攸归、武攸望等,随后也都统统加官进爵。
在此之前早已得势的武承嗣,在政变之后就已被提拔为礼部尚书。当年二月太后册立“嗣皇帝”睿宗时,就是由武承嗣主持的典礼,其地位已明显在裴炎和刘仁轨这班老臣之上。
立五庙这件事,成了裴炎与武则天决裂的导火索。武则天对老裴倒还好一些,虽然有所疏远,但还是比较倚重。而裴炎则不再抱任何幻想了,他认定:一个当代的吕后,已经出现了!
这件事,也直接催化了武则天与宗室及部分大臣之间的矛盾。面对武氏咄咄逼人的进取态势,心向李唐的一派人不胜愤惋,同时也不甘束手待毙。
政治气压之低,已是山雨欲来。
人心里的牢骚怨恨,如果压之过甚,就会喷发而出,由无形的情绪变为有形的行动。只是主宰者往往不大在乎绝望的人的心理。
令武则天万想不到的是,就在她兴致勃勃地导演托古改制大戏的时候,徐敬业“据扬州起兵,自称上将,以匡复为辞”。
“匡复”也就是要恢复大唐旧制。不意在繁华之地,陡然竖起了反武大纛!
这个徐敬业是谁?他就是武则天的得力臂膀、已故英国公李勣的孙子。因为爷爷李勣本姓徐,是被唐廷赐姓李的,所以当时叫“李敬业”。
这位功臣之孙,并不是个纨绔,还是有一些真本事的。他自幼就练武,走马如飞,射艺过人。长成后曾随李勣南北征战,勇猛异常,历任太仆少卿、眉州刺史等职,袭爵英国公。
此人有一点儿胆气,但他爷爷认为他未免太过狂妄。据说,高宗时,有“群蛮”聚众为寇,官军讨之不利,于是派了徐敬业去做刺史。州府派了兵卒在郊外迎接他,徐敬业让这些士兵们统统回家,自己单骑到了府衙。“贼”听说新刺史到了,都很紧张,磨刀擦枪严阵以待。
徐敬业对贼事却一无所问,待处理他事完毕,才抬头问:“贼安在?”部下答道:“在南岸。”于是徐大官人就带着两名下属前去查看,观者莫不惊骇——这刺史胆也忒大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