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九百士卒无不雀跃,齐声高呼:“敬——受——命——!!!”
这就是所谓时势造英雄,大泽乡俊雄豪杰陈胜振臂一呼,九百戍卒与天下之士奋起相应,云合雾集,飘至风起。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烈烈燃烧!他们从此走上了一条激情燃烧的澎湃人生之路。
潇水曰:陈胜喊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口号,实际上不是对自己说的,而是以此饵钓众人的,是对士卒们说的。陈胜认为“匹夫皆可谋为王侯将相”,人活着就要“举大名”——陈胜用这种高端的“自我实现”(马斯洛曲线高端)来激励那帮士卒拼死反秦,而不是像水泊梁山那样仅仅为了“大块儿吃肉、大碗喝酒”以及保住一块儿可以夜郎自大的安全的窠臼(那只是马斯洛曲线中的低端需求)。这就更见出了陈胜的进取精神,是高出了水泊梁山好汉们一个层次的——谋求个人功成名就,而不仅仅是吃吃喝喝。这种进取精神,在秦汉之际,比后代普遍来得强烈。
陈胜远在公元前209年,就知道用“自我实现”这种高端的“人的需求”来激励人,比美国的马斯洛先生出版《人的动机理论》早了两千多年。这是陈胜了不起的地方。正是由于陈胜长期以来对于功成名就一直有着高度的关注(为此常常弄得自己怅然不乐),所以才会想出这个口号吧。同时,这口号客观上也比较符合当时人的“进取”的精神风貌的,所以才会获得一定的共鸣——大家都“敬受命!”,接受他的提议。
其实,秦汉之际的中国人,普遍有强烈的进取精神。秦皇汉武就是这种代表,他们并不是单纯为了个人奢靡,而是精神上的“自我实现”。从高层到民间,都渴望建功立业,不求苟且。大兴事功是整个帝国上上下下的统一行为。刘邦、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大丈夫当如是”,也都反映了当时布衣豪杰们欲有作为的进取之心。后来,陈胜的追随者们纷纷东西略地,建号称王,也显示了民间人物的进取之心。
所以,“谋求封王封侯”,这样的口号,也许比“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推翻强暴”这样的口号,更能激活当时一些心怀不平凡欲望的布衣之士们的心吧。
然而,无论如何,我们又不得不承认:陈胜的境界,和刘邦、项羽没有什么区别。项羽喊“彼可取而代之”,刘邦喊“大丈夫当如是”,陈胜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其实都一样,都是谋个人利益的,都是把实现个人“称王称朕、取代秦皇帝”当作第一目标,而不是把“灭暴秦、谋公益、出民水火”作为第一目的。秦的“黑暗”统治,不过是刚好为他们提供了实现个人雄心理想的起事机会罢了。虽然他们的行为客观上撼动乃至颠覆了秦王朝的统治,但“推翻秦政、出民水火”却似乎真的并不是他们起事行动的最终极目的,而是通过这个行为,最终实现自己的成就名业的“雄心”——譬如刘邦就沾沾自喜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把自己的根本目的暴露无遗。而陈胜在称王之后就急不可待地开始赫赫奢侈,也是他的核心目的所早就注定的,并不是胜利“冲昏了他的头脑”,“胜利”腐蚀改变了他的本质——其实他的本质一直没有变。
最后我们分析一下,“封王封侯”这样的口号,到底有多大的号召力呢?事实上,多数农民们并不热衷于称王称孤,只是少数精英份子要求加入王侯将相的行列罢了。更多的农民们只想有个合情合理的统治规则和可以接受的盘剥制度。他们之所以参与到这个运动,是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贫困,想通过出去打杀,填饱饥饿的肚子。而封王称帝,则是少数精英领袖们的政治目的。总之,从起义一开始,领袖和农民就已经分工明确,各有所求,互不干涉。他们在一起,只是一种短期利益相同而组成的结合体罢了。最终,领袖将称王称孤,农民还是捏着锄头把回归地球修理的职业。从前我们似乎老替农民起义报不平,觉得辛苦半天,果实总被人“篡夺”了。其实,早在行动一开始,领袖与农民就已经分工明确,各自将有各自的“善果”,并不是最后才去“篡夺”。
青铜时代的蜗角战争 戍卒叫、函谷举
6
--------------------------------------------------------------------------------
陈胜吴广带领着九百追随者,使用据说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粗劣(但是非常环保)的木质武器,首先把大泽乡拿下来了。大泽乡现在叫刘村,后来取消生产队以后,并刘村都没有了,平坦的田野上如今尽是绿油油的麦苗,当地人为了纪念陈胜,就找了一个土坡,说那是陈胜起义的地方,还在坡下雕刻了陈胜的石像。石像上的陈胜比很年轻,大眼睛,有点像谢廷锋,唇角轮廓分明,正在呐喊,手里挥舞着大棒子。
其实这九百人到底是不是使用大棒子,真的有那么惨吗?也未必!
秦统一全国后,为了表示太平,下令收集天下武器,铸为十二铜人,以示不复用兵,但民间其实还是用兵器的。比如就在大泽乡正西两百公里的江苏淮阴,韩信同志就喜欢挎着个剑,整天在农贸市场里晃,还被人欺负,被迫从一个大混混的胯下钻过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