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希特勒德国咄咄逼人的气势和苏德关系越来越紧张的形势,斯大林领导的苏联该怎么办?这是一个既严肃又严峻的问题,它沉甸甸地摆在斯大
林和他的决策者们面前,他们必须对此作出判断并进而制定对策,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如果认为斯大林和他的决策伙伴们对此毫无准备,那是不正确的。事实上,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对苏德战争是早有准备的。
从战略思想上看,苏联很早就致力于建立“东方战线”,企图以不断扩大西部领土和边界来巩固苏联本土。苏联利用希特勒忙于西线战事之机,先于1939 年9 月出兵占领波兰东部国土,并将其纳入苏联版图,后于1939 年12 月至1940 年3 月与芬兰发生武装冲突,战胜芬兰后,从芬兰手中得到4.1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硬是将边境线向芬兰方面推进了150 公里,继而又出兵占领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于1940 年8 月迫使这3 个国家加入苏联。同时,于1940 年6 月又迫使罗马尼亚割让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给苏联。这样,苏联的西部边境便向西移动了200 至300 公里。
苏联这种通过扩大疆界来加强自身的战略地位和扩大自身安全系数的作法,既破坏了国际法一般准则,也极大地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和形象。这种将最危险的桥头堡建立在被吞并的他国领土之上,以牺牲他国领土和安全换得本国领土安全的作法是强权政治和大国沙文主义的典型表现,是不足取的。从战争后果来看,苏联这种将他国推上第一线而自己躲在战壕里避弹的作法,并没有起到防御作用,甚至连缓冲的作用也未起到。
苏联在战前还积极致力于改善与美、英的关系。苏联与美、英的关系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曾一度紧张起来,苏芬战争发生后,这种关系几乎到了崩溃的地步。法国败亡后,这种关系开始有所缓解和改善。1940 年6 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致函斯大林,提议就欧洲形势同苏联政府“充分磋商”。苏联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后,出于战略考虑,英国对苏联的举措予以默认,并向苏联保证,英国不参加任何反苏集团。美国也向苏联表示要改善两国关系的愿望。苏联与美英关系的改善是苏联对德作战的必备条件之一,也为后来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苏联还努力改善与日本的关系,这也是从策略上考虑。1941 年4 月,苏联同日本签订了中立条约。苏日中立条约是苏联和日本出于各自战略需要的产物,是苏日避免直接开战和两条战线作战需要的产物。
从应付战争的物资准备方面看,苏联加紧了国民经济结构的战时改造,加快了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脉搏的跳动。一方面,优先发展国防工业,军用开支占国家预算的比例不断上升,1939 年为25。
6%;1940 年为32.6%;1941 年则为43.4%。斯大林亲自部署国防工业生产,甚至还亲自同国防工厂的负责人见面,向他们提出具体要求。另一方面,在未来对德战争的战略后方的东部地区进行新的军事经济基地建设,制定了在东部地区发展重工业,建立机器制造业、石油工业和化学工业等部门的企业方针。为了确保一旦爆发战争就能使国民经济尽快转入战时轨道,以保证战争的军需供给,苏联政府还有计划地增加战略物资储备。同时,苏联政府还通过和颁布有关法令,以法律措施来延长重工业和国防工业部门劳动者的工作日,巩固劳动纪律,提高劳动效率。
从军事准备方面看,苏联世做了很多努力。1939 年9 月1 日,苏联通过了《普遍义务兵役法》。新兵役法将应征年龄从原来的21 岁降为19 岁,中学毕业生的服役年龄则为18 岁。各兵种的眼役年龄均相应延长。苏联部队人数从1939 年的194 万增加到1941 年的420 万,仅两年时间就新建了125 个
师。此后,又征召50 万预备役入伍。继而,还要求按战时编制配置兵员和重武器,使每个步兵师都能成为独立作战的兵团。1940 年6 月,重新组建机械化师和摩托化师,要求配置3.2 万辆坦克。同时,还在西部边境地区加紧修筑工事和飞机场。
由此可以看出,斯大林和苏联政府对于战争是有准备的。然而,也必须指出,这种准备是有缺陷乃至失误的。首先,斯大林的战略构想不符合实际情况。苏德战争的危险严重地存在着,这一点斯大林是认识到了,但是斯大林却没有意识到苏德战争迫在眉睫,乃至一触即发,严重地缺乏战争紧迫感和危机感,甚至还表现出严重的麻痹情绪,一种虚幻的安全氛围笼罩在克里姆林宫上空。1941 年1 月,美国联邦调查局在收到美国驻柏林商务参赞向国务院发出的一份机密报告,告知希特勒正在制订在春季进攻苏联的计划,经过研究认为这是真实的,要求将这一信息通报给苏联,但它并没有引起斯大林和苏联政府的警觉。4 月3 日,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写信给斯大林,告知德国在苏联西部边境调动军队,准备进攻苏联,但它仍然没有引起斯大林和苏联政府的警觉。相反,斯大林和苏联政府却相信,只要不去“刺激”希特勒和德国政府,就可避免苏德之间发生战争。6 月14 日,即纳粹德国大举入侵苏联的前一星期,塔斯社代表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说,“英国和外国报纸上普遍出现的关于‘苏德之间即将发生战争,的谣言”“显然是荒谬的”,“是反苏反德力量笨拙的宣传伎俩”。声明还肯定地说:“苏联人士认为,关于德国..想要对苏联发动进攻的谣言完全是无稽之谈。”如果斯大林和苏联政府已经完全做好了迎击希特勒和德国入侵准备,又在实行总动员的情况下,发表如此声明,意在麻痹对方,那么这还是无可厚非的,可惜,情况却恰恰相反,那么这种声明只能是麻痹了自己的警惕性与人民的战斗意志,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使苏联军队和人民在德国突然袭击面前完全陷入被动挨打的地位。与斯大林和苏联政府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正当克里姆林宫在漫不经心地向全世界发表声明,宣布关于德国进攻苏联的谣言“显然是荒谬的”时候,即6 月14 日,希特勒却在召开重要军事会议,通过了“巴巴罗萨计划”。这真是莫大的讽刺!希特勒兴高采烈地招待参加军事会议的军事首脑们共进午餐,而且发表了长达一个小时的演说。他说,这是一场反布尔什维主义的战争,要充分估计会遇到苏联顽强的抵抗。他说:“我们必须估计到敌人的强大空袭,应灵活地对付空袭。我空军必将迅速取胜,为陆军前进扫除障碍。大约6 周以后,最艰巨的战斗就会过去。但是,每一个军人都应该知道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所要不是那个国家,而是摧毁布尔什维主义。”希特勒正在磨刀霍霍,斯大林却在批驳“谣言”,反差实在太大了!直到6 月21日晚9 点半,即在德国预定开始大规模入侵苏联前的9 小时,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还在克里姆林宫办公室接见德国大使舒伦堡,向德国大使询问德国对苏联不满的原因,如能提供原因,“他将很感激”。可以这样认为,斯大林和苏联政府在为希特勒和德国安排进攻苏联的日程,企图做希特勒和德国的参谋长,这是一个重大失误。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