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长期掌握大权并在古老的欧洲大学里受过良好教育的部长先生们,如克罗希克和戈培尔之流,竟然死抱注星象图的预言不放,在柏林的熊熊大火中为美国总统的死亡而兴高采烈,认为这是上帝在最后的刹那间把第三帝国从迫在眉睫的灾难中拯救出来的迹象!柏林的最后一幕戏就是这种疯人院的气氛中演到最后闭幕的。
五最后一战——红军攻占柏林城
为了给德国法西斯以致命的打击,迫使其无条件投降,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从4 月中旬开始实施柏林战役。苏军的战略意图是:以数倍于德军的优势兵力,在远程航空兵和部分海军的协同配合下,在宽大的正面实施突击,迅速突破奥得河、尼斯河防御,合围德军柏林集团,同时予以分割歼灭。参加本次战没的是朱可夫的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科涅夫的第一乌克兰方面军和罗科索夫斯基的第二白俄罗斯方面军。三个方面军总兵力在250 万人以上。他们拥有4.16 万门大炮和迫击炮、6250 辆坦克和强击火炮、7500 架飞机。
1945 年3 月29 日,朱可夫元帅应最高统帅部的召唤,带着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的战役计划返回莫斯科。当天夜晚,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里单独接见了他。
斯大林说:“德国的西方战线已彻底崩溃了,看来希恃勒军队并不想设法阻止盟军的推进。然而在同我们作战的各个重要方向,他们却在加紧部署兵力。”停了一下,斯大林沉重地说:“我看,会有一场恶战。”他又问朱可夫对柏林方向的德军的估计如何。
朱可夫取出自己的前线侦察图放在最高统帅面前。根据苏方的情报,德军在柏林方向共有4 个集团军,其编成不少于90 个师,37 个独立团和98 个独立营。后来查明,德军在柏林方向上的兵力不少于100 万人。他们装备有1.04 万门大炮和迫击炮、1500 辆坦克和强击火炮、300 多万发火箭炮弹及3300 架飞机。在柏林市内他们还有20 万人的守备队。
“我军什么时候开始进攻战呢?”斯大林问道。
朱可夫回答,他和科涅夫不迟两周就可以进攻,罗科索夫斯基的军队为了肃清但泽地区之敌,还要往后拖一段时间。
4 月1 日,斯大林同时召见朱可夫和科涅夫,总参谋长安东诺夫和作战部长什捷缅科,一起商议实施柏林战役计划。
斯大林先让什捷缅科念了份电报,内容是英美联军已经建立了由蒙哥马利元帅指挥的突击部队,准备抢在苏军前面攻占柏林。
斯大林转身问道:“现在谁将要攻克柏林,是我们还是同盟国?”
科涅夫首先回答。他向斯大林保证苏军一定能攻占柏林。军队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内变更部署完毕,为进攻柏林作准备。
朱可夫信心十足,他说,他已经为攻占柏林作充分的准备,而且他的方面军无论兵力兵器都处于“饱和状态”,已经把攻击的目标对准柏林,况且他的军队离柏林最近。
斯大林知道,这两个意志坚强的人在暗暗较劲。他让二人各拟一项计划,两天后交给最高统帅部。
4 月3 日,为了解决二十争功的难题,斯大林在地图上划了一道线,线的终点是柏林东南50 公里的吕本。他宣布,“哪个军队光到达这儿,哪个部队就参加攻占柏林。”
科涅夫认为,“斯大林心照不宣地号召进行一场比赛”。朱可夫则队为,这次分工是合理的。他来负责对柏林的主攻,科涅夫则从尼斯河发起突击,把中央集团军群的主力与柏林集团隔绝开来,从而保证第一俄罗斯方面军的进攻。但是,一旦朱可夫军队在东受阻,科涅夫便可从南面突进柏林。承担
了主攻任务的朱可夫元帅虽身经百战,对这次向德国首都发动的攻坚战仍感到非常担心。他在回忆中写道,在战争过程中,我们从未攻取过像柏林这样设防坚固的城市,柏林的总面积几乎相当于900平方公里。城市地下铁道和众多的地下建筑物使德军得以实行广泛的机动。市区和郊区都为进行顽强防御作了细致准备。每一街道、广场、胡同、房屋、沟渠和桥梁都构成这个城市总的防御体系的一部分。
朱可夫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希特勒早在2月初就在奥得河和柏林周围构筑工事。他在柏林以东构成三道防御阵地,第一道是北起沃村湖东岸,沿奥得河伸延到尼斯河一线。从此往西10至20公里为第三道防线。此外,环绕柏林城构成了3层防御圈:最外一层距离市中心半径为24至40公里,沿着当地的湖泊、河川构成。第二层距离市中心12至20公里,主要利用郊区的森林筑成。第三层是沿着柏林环城铁路修成的。同时,把柏林市区划成9个防御区,分兵把守。希特勒指望在奥得河一线粉碎苏军的进攻,假若失败了,则将坚守柏林城,“直到最后一人”。
为了进一步弄清德军部署,朱可夫命令航空侦察兵6次拍摄了柏林防御地带的照片。根据拍摄的照片、缴获的文件和俘虏的口供,编制了详细的地图和附有图表说明的报告,发给从司令部到连队的各级指挥员。此外,工程兵部队为朱可夫及其司令部人员制作了一台柏林及其郊区的精确模型。4月5日至14日,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召开了战役准备会议,并利用地图和模型进行了军事演习。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