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残唐重生李世民_寻香帅【完结】(245)

  “所为何事?”李世民问道。

  “是这样的。”李适说道,“后天,李怀光、浑和李晟的三路大军,就要出发开拔了。三路人马,共计六七万人,要配备的粮草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可如今朝廷的国库存粮已经不多。刚刚太仓属的人来报,说太仓、华仓里的粮食,加起来总共不过十万石,几乎刚刚才够让李怀光等人带走。可是他们把粮食带走完了,皇宫里的人和那些御林军吃什么啊?”

  李世民皱眉道:“陛下,长安的太仓、华仓这些国库存粮所,平日里最低存粮都要求在三十万石以上,如今又正值秋收,怎么粮食还这么少?”

  第三卷 九鼎 第149章 良臣猛将

  对于李世民提的问题,李适颇有些窘迫和难堪的说道:“哎,前不久不是朱闹了一回么……那些贼子就像蝗虫一样,将大唐这些年好不容易攒下的粮米,几乎就要挥霍殆尽。朕回长安的时候清点粮仓,就发现只剩了这么一点。再加上眼下汴州失陷漕运梗阻,江南、江淮、山南等地的秋收税粮,都无法再通过大运河运抵关内。太仓入不敷出,眼看着就要捉襟见肘了。”

  “陛下,可这还是不对呀!”李世民说道,“关内也是产粮之地,良田万顷;再加上从剑南、山南走旱路的粮税,再怎么说太仓也不应该只有这么一点粮食才对。”

  李适也很无奈的说道:“朕也认为这事很是有些诡异,正在发愁呢。按理说,每年的这个时候,关内各地该上缴的粮税都已经送交国库进了粮仓了;山南、剑南等地走旱路的粮税,也差不多陆续该到了。如果这些粮税能够收上来,至少可以解决眼下的一些危机,不置于闹粮荒了。不料,关内许多州县都不约而同的上告了兵荒或是灾报,请求减免今年的粮税以安抚民生。这件事情,当真是令朕头痛不已啊!减税吧,朝廷没有粮食吃;不减照收吧,那些百姓又会没了活路。今日,负责宫市的宦官王希迁和窦文场来报,说长安集市上的粮价已经飞涨到了八十钱一斗,这可真是闻所未闻哪!”

  李世民朝李适身边的两个宦官瞟了一眼,李适倒也没忘了解释一句:“哦,朕让他们二人一起接手了霍仙鸣的事情,也好有个监督和钳制,免得像霍仙鸣那样的事情再度发生。”

  李世民笑了一笑拱手道:“这些事情自然全凭陛下区处。”心中却想道:看来这李适,对宦官的信任已经远远超过了大臣了。倒了个霍仙鸣。又换上了王希迁和窦文场,这不是换汤不换药么?

  “嗯……不说这个了。”李适有意回避宦官这个话题,说道,“谊儿,你足智多谋办法最多。你说说看,眼下这是怎么回事呢?又该怎么样去解决这些危机?”

  李世民想了一想,说道:“臣之前曾去过一趟华原县。到封邑看了看。那里比长安更早爆发粮荒,同样也有些诡异。臣倒是在猜想,会不会有刻意囤积居奇,要发国难财?”

  “哦?”李适惊咦道,“你的意思是说。有人刻意趁这时候大肆收购粮食,等着粮价飞涨了再放出来大发国难财?”

  “有可能。”李世民点了点头。

  “那也……不对呀!”李适说道,“那怎么,粮税也收不上来呢?”

  李世民略作思索,说道:“那唯一的解释。就是----官商勾结了。关内各地地官府以各种名义,拖延粮税上缴,甚至是谎报兵荒灾情请求减免粮税。然后他们再软硬兼收的收购到百姓手中的秋收之粮。囤积起来以备谋取暴利。”

  “如果当真是这样,那这些人就实在是该杀!”李适忿然的喝道,“眼下大唐多灾多难,这些官员商人还想着发这种国难财,跟卖国通敌有什么区别?!谊儿,你足智多谋又有魄胆,这件事情朕就交给你去查办了。该杀的杀,该抓的抓。朕给你便宜行事之权。谁敢阻挡你办事,以抗旨谋反论处。圣旨即刻下达,你早早准备一下,争取尽早将这件事情给办了。”

  “是,陛下。”李世民只得硬着头皮领下了这个皇命。心里却是忍不住一阵忐忑。李适还是那个性子,越大的麻烦。就越交给汉王来办。稍有点头脑地人都清楚,能在天子脚下的关内这样为非作歹的人,肯定不会是什么小人物,必定后台极硬。眼下,关内大半的州县都一起上报兵荒天灾,很明显就是一起有预谋的、官商勾结地巨案。这后面将会牵扯出什么人来,还当真是不好说。李适说得可真是轻巧,该杀的杀,该抓的抓,要是这样就能解决问题,那大唐天下早就太平无事了。

  这些日子以来,李适似乎已经将汉王这个专业解难的万精油使顺手了。事情交待了下去以后,他居然本能感觉就只要等着好消息就行。

  李适长吁了一口气,脸上的颜色也变得和悦起来,说道:“谊儿,查办卢杞地事情,办得怎么样了?”

  “臣正为此事而来求见陛下的。”李世民将查抄卢府的清单,与卢杞地笔录一起交到了御桌上,说道:“卢杞果然是个大奸臣贪,私藏的财货居然不逊于国库。而且据他交待,卢杞一党的重要党羽,也差不多都查得清楚了,相关证据都在这里。”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