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喝下好几口杏花村,李世民已然有了几分醉意。他扶着李靖的墓碑摇头苦笑:“只是可惜、可惜啊……侯君集他都转世为人了,还是顽劣难改。不过这一次,朕没有杀他。朕要让他好好活着,活到能亲眼看到大唐王朝复苏的那一天。朕要让事实来告诉他,谋反是多么的愚蠢……他为什么要谋反?朕,几乎待他如同亲人……”
不知道什么时候,他的眼睛里已经流下了两行泪来。
边走边喝,一路祭拜。到了昭陵皇寝前,他已经完全醉了。看着昭陵前的六匹石雕骏马和诸邦异国首领的石像,李世民癫狂的哈哈大笑:“朕回来了!都来见驾!”
袅袅的余音,环绕在昭陵的上空,经久的盘旋。
“朕想起来。你们……都已经死了一百年了。大唐,也不是昔日之大唐。”李世民靠着昭陵的石墙,喃喃自语道,“长孙,为什么你就没有转世重生,回到朕的身边呢?不对……或许你已经成了神仙,有了身外化身。变成了四个不尽相同的女人,依旧在百年之后陪着朕,守护着朕。”
“是不是这样呢?……”
昭陵是如此的寂静。连风声都静止了。仿佛这风,都不忍打扰他与至爱亲朋的窃窃私语。
第三卷 九鼎 第353章 削蕃(一)
时光如梭,转眼半年的时间过去了。又到秋天。
这半年的时间里,在蔡州与长安之前,往来于淮西节度与朝廷之间的使者,来回走了十几趟,就像是拉踞一样。
正如李世民等人所预料的,吴少诚没那么容易就范。李对他来说,就是财神爷,是淮西的一个重要支柱。少了他,淮西的元气就要大伤。因此,他不停的写信跟皇帝讨价还价,妄图让皇帝放过李。李自己,也多次写信上奏皇帝,声声泪字字血的哀求皇帝,让他念在同宗血脉之情的份上,饶他一命,就让他在淮西养老送终。
对此,皇帝和朝臣们达成了统一的意见:态度十分坚决的回绝了吴少诚与李的无理请求。并多次下严旨催促,让吴少诚尽快交出国贼李,与他卷带走的国库银钱。
就这样,朝廷与淮西之间,就李的问题产生了重大分歧。讨价还价勾心斗角的政治斡旋,进行了足足半年之久。
萧瑟的秋风袭卷关内。枯枝败叶在风中飞舞,田土里的庄稼,也结上了沉甸甸的果实,开始收割入禀。
天公作美,今年是一个大丰之年!
稳定发展的大唐王朝,展现出了惊人的力量开始触底反弹。朝廷掌控下的疆域内,百姓安居乐业,政治清平治安良好。农牧丰富商旅如潮,经济异常的活跃。去年一年朝廷免收了许多的赋税,让百姓们都有了盈余。今年的大丰收,则是让朝廷和百姓彻底的甩到了贫困的帽子,温饱已不是问题。大唐的天空下,再次出现了一丝繁荣的味道。稳定与和平,保证了大唐这一年地蓬勃发展。
秋收之后,朝廷的粮税征收工作紧张进行。长安的太仓。所有的粮屯都被利用了起来。足足六十万石的粮食,将太仓堆积满禀。洛阳关内的其他几处公仓,也是粮满为患。
这个时候,门下侍中陆贽提出了建议。眼下朝廷粮食充足,应当在各地建起应灾应变的义仓。义仓,全由国家出粮填充。每逢自然灾害或是兵乱粮荒,就可以从义仓中拿出粮食来。专门赈济百姓灾民。这一提案获得了皇帝和所有大臣地全票通过。很快,在长安、洛阳、河南等关内重镇,建起了义仓,储备了大量的应灾粮食。不久,关内的其他州县和西川、山南、江南等地。也相继建起了义仓。
这一义举,获得了百姓的高度赞扬和拥护。要知道就在几年之前,天下几乎还有三分之一的百姓,从年头到年尾吃不饱饭。他们流浪、乞讨、充军甚至是作奸犯科占山为匪,为地就是求得一日三餐。现在。不仅是人人有饭吃,还有闲余的粮食建起义仓了。
这在几年前,几乎是不敢想象的事情。一路看小说网16K.CN生活环境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就发了这样的转变。百姓们自然是欢欣鼓舞,对皇帝与朝廷更加地拥戴和感激。革新与变法,在景兴二年的这一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淮西地情况,则是与大唐朝廷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眼看着淮西以外的其他大唐州县都变得富裕、安宁,吴少诚这些军阀们日夜不得安宁。他们其实也知道,朝廷推出的变法与革新,能够让淮西也发生好的转变。但是。他们是绝对不敢执行的。只要执行,他这淮西无冕之王就算是做到头了。看到大唐朝廷一天天稳定壮大,越来越受天下百姓的拥护,吴少诚异常地心慌。这个时候,他只能凭借着手中的最后一张王牌----五万大军。与朝廷对恃抗衡。与此同时,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增加淮西的财富。他屡屡派兵抢劫蔡州附近的州县,提高蔡州地赋税以增加收入,肆无忌惮的硬拉壮丁入伍。蔡州与附近地百姓苦不堪言,纷纷开始流亡出逃。眼见这样的情况,吴少诚更加的惊慌。他下令关起城门不许一人出城,强制将百姓扣在了蔡州城中,任其奴役。
短短的半年时间,关内就收容了从淮西逃难而来的五千余名难民。李世民下令,对这些人妥善安置,不得有丝毫的怠慢。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