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高强度空战的考验下,我军的战机也突现了2片亮点,那就是歼-7M、歼-8M和Q -6。成飞的纪鸿承总经理带来了好消息。
成都飞机厂歼-7改造厂
如前所述,歼-7M是歼-7F采用金龙电池和WP-13M为中心的改进型。性能相当出众:机载雷达的天线直径600毫米,我军科研人员已经把跟踪/锁定距离增加到100公里(RCS为3
的目标);强大的推力和电磁射流TVC提升了它的机动性,3200公里的航程已经相当出众。虽然仍是空军的主力战机,不过在去年已被定性为“不造新机,只改造旧机”。可是资深设计师周继全并未放弃对这款倾注了他毕生心血的战机的改进设计,纪鸿承总经理是他的学生也支持老师追求完美。此时公司已经有很大的自主权,周总与一批老技术人员和技工组成了一个设计组继续完善歼-7M的设计,公司里的人把他们称为“老黄忠”队。他们人老可是观念一点也不老,把俄国的粗旷强力的风格与欧美的细巧工艺揉合起来,把能用在歼-7M上的四余度三轴数字电传控制、数据链、“天眼通”、“探针”、头盔瞄准具、雷达更好地进行了整合起来,设计了歼-7Z(表示是歼-7的终极型)。
他们在公司的资金和技术力量的支持下,经过7个月的奋战,终于在前天拿出了一架样机。我军最出色的歼-7试飞员罗伟康中校进行了试飞,对这款新歼-7赞不绝口。评价是功率强劲,中低空机动性超凡,火力狂猛。
纪总的汇报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总装备部部长吕水正上将不解地问道:“我们没有给钱,你们怎么有资金开发这么一款新机型呢?”
“公司拿出的钱并不多。周总的 ‘老黄忠’
队不断把他们的研究成果转到歼-7旧机型的改造中去,为公司省了不少钱,而且改造好的飞机性能提升,维护还容易,空军和总装备部给了大笔的奖励费。大家看一下录像,歼-7Z与歼-7M的外形相比,后掠角略小,机翼略厚些,机身
‘胖’
了些,但尾翼大幅度缩小了。总的气动阻力在高速时略大了些,由于发动机功率的增加,仍能达到2.05马赫的最大速度。在中低空亚音速的机动性提高了不少,最主要的是增加了机内油箱容量。正常起飞重量提高到8.1吨,机内燃油量大幅度提高到3.2
吨,载油系数接近0.4。由于发动机推力已提高到8500公斤,正常起飞的推重比达到1.05。如此一来,机身下不必挂副油箱,7个外挂点都可以挂载导弹了。原有的大部分模具都还能用,他们还把歼-10生产的先进工艺移植过来,使用了镁钠合金、以镁钠合金为基材的钨网装甲和大量的复合材料,以减轻机体重量。
“他们还请软件中心的专家改进了发动机燃油的控制程序,优化了燃烧控制,把最大航程提高到了3500公里。雷达研究所的专家化了极大的力量优化了信号处理程序,把下视小目标的跟踪距离提高到80公里,跟踪10个目标时能同时引导导弹攻击4个目标。采用半导体强制冷技术后,600毫米直径的雷达天线的发射功率提高到2.5倍,上视探测距离提高到130公里。而且加大内置式启动电机的功率后绝对不会发生空中停车的问题。希望空军能尽快决定
F-7Z的定型,我们还要组织修改模拟器的程序,可以让飞行员尽快适应它的性能。”
吕水正上将又问道:“歼-8不是也用WP-13M发动机的吗?你们的燃烧优化控制程序,它们也用上了吗?”
沈飞的老总说道:“软件中心几乎是同时开发歼-8的优化控制程序,不过歼-8是双发的,难度较高,也快完成了。”
空军司令员连祁星上将感叹道:“我们的科技人员真是太好了,空军马上组织精干力量帮助歼-7Z定型。你们生产多少我们都要。”
王刚的立论要更高些:“体制改革的效果体现出来了,现在各集团公司财力雄厚,又有自主权。你们空军不要,他们可以组织出口嘛。看起来,有2个积极性比一个积极性好。当年歼-7F也是巴基斯坦人促进上去的,你们空军看不起歼-7,巴基斯坦却在挖掘它的潜力。飞机的性能当然重要,但还要看它能不能得到,买得起吗。苏-30性能好,可是现在并不是掏钱就能得到;幻影2000性能比歼-7F高不到哪里去,价格却要高到5倍。军委要重奖周总他们这个设计组。”
歼-8M在反击战中也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它那24000米的升限,2.4马赫的极速,在我军是独一无二的。唯有它能抗击印军的米格-31,采用适当的战术让它在与米格-31的搏杀中取得了胜利。它是我军唯一的高空侦察机。8个月来沈飞又作了很有实效的几项改进设计:加装了2个保形油箱,再加上优化燃烧控制,最大航程可提高到3600公里;利用全向电磁
TVC,大幅度缩小了尾翼,并改为全动平尾,侦察型的最大速度可达2.6马赫;雷达采用半导体强制冷和燃油冷却系统后,发射功率提高到3.5倍,又优化了信号处理程序,因此机载的国产“巨蜂”相控阵雷达探测F-16的距离达到150公里,下视距离为120公里。改进后的歼-8M性能十分突出。
Q-6更是突出,从实战情况看它全面超越了A-10“雷电”。装甲厚重,生存力强;载弹量大,火力猛。低空性能极佳,既无声,又无红外特征,有很强的突破能力。航程又远。不用燃油,维护工作量极小。在山区作战比苏-34的效率还高。南昌飞机厂已完成舰载型的设计。第一条生产线已经投产,月产30架。第二条生产线将于8月底完成,月产是40架。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