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醒狮_卫华【完结】(579)

  他们都是万中选一的精英,这是他们历经多少年的汗水,还要有机遇才能达到如此的境界。他们绝对不同于那些开着小型运动飞机在空中做做特技的飞行员。国家的领空就靠着他们驾驶重型战机的高超技艺来捍卫的。

  接下来首长们进入了观摩室,大屏幕上显示了双方的位置,东方的4个红点表示我军的歼—11H,已经到达预定空域,现在高度1万米,不久4个兰点也到达了预定空域。一声令下,双方开始了斗智斗勇的搏杀,他们代表了双方的最高水平。只见双方同时急速降低高度到6千米,然后高速向前搜索,似乎都明白高处不胜寒的道理。现在的空战已经不是靠目视搜索的年代了,机载雷达俯视的搜索距离要比平视或仰视时小得多。当然仰攻时导弹的射程会受影响,战机的机动也会受点影响。多少高度较好需要飞行指挥官自己掌握了。

  却说罗米诺夫斯基命令4架战机的机载雷达轮流开机搜索,而且采取跳频方式工作,但雷达截获的信息却可以4机通过数据链同时共享。俄国专家开发的这套战术,敌机将很难通过EMS(电子支援系统)来测定辐射源的位置、速度等信息。他预计在180多公里的距离就可以发现对方,因为是双方对进,苏—33的RCS约为6.开始时双方相距270公里,都以高亚音速飞行,每秒约接近600米,150秒后应该就能发现对方了。也就是说2分半后,他们将发现目标,少校的战术很简单,以双机包抄中国的小队,他估计对方的机载雷达最最多能在140公里发现目标,他们的双机只要在140公里开外包抄,对方就不能发现自己。只要绕到与对方的前进方向成65度角时,就可以高速向对方逼近,因为相控阵雷达的扫描角不过是60度,机械扫描的N001更是只有30度而已。

  当然苏—33也有后视雷达,不过扫描角只有30度,搜索距离只有40公里左右,避开它并不难。只要接近到100公里,就可以向对方交叉发射R—27增程弹了。当然也不能完全依赖远程导弹,少校他们将开加力以2马赫的速度继续从后半球逼近敌机。

  如果战术奏效,导弹大约在82秒后接近到敌机18公里处,可以启动弹载雷达实施主动段攻击。当然如果导弹恰巧落入苏—33的护尾雷达的搜索范围,那么大约在22公里时被发现。飞行高手完全有可能以机动飞行摆脱导弹的追杀,但要摆脱2枚导弹的交叉攻击那是很惊险的事。可是此时少校已经逼近到70公里左右,当对手在“垂死挣扎”时,他们将继续抓住机会发动第二轮远程导弹的攻击,当然接下来对残余的“敌机”的打击力度就更大了。他们至少可以发动6轮导弹攻击,少校不认为还会留下苏—33让他们以机炮来“送行”。

  可是观摩室里的俄军首长们看到的完全不是罗米诺夫斯基给他们预先描绘的美妙景象。双方对进到185公里的时候,只见中方的2对战机开始分左右翼向展开成4机搜索队形的苏—35实施包抄,他们始终在185—190公里的边缘飞行。俄军高层震惊了,难道中国的机载雷达的探测距离已经达到185公里了吗?可是后来地面电子侦察系统的记录表明,中国小队一开始根本就没有打开雷达!

  这令俄国电子专家更加震惊,说明中国的EMS的性能极为出众。当2对歼—11H绕到苏—35机载雷达的盲区,也即与苏—35的轴线成65度角时,他们突然转向加速,以2马赫的速度高速逼近毫无知觉的对手,150秒钟就把距离拉近到100公里,然后减速到亚音速,立即各发射2枚增程型R—27,对苏—35交叉攻击。导弹发射后战机再次加速到2马赫继续追杀苏—35.

  令俄军高层再次震惊的是歼—11H并没有开启机载雷达为R—27照射目标!而是采取更隐蔽的方式发出控制指令,果然没有惊动苏—35.那么中方是如何得到后者的位置信息呢?原来姜中校知道俄方一定会凭借机载雷达的优势来搜索和跟踪我机,所以就依靠“天眼通II”的优异性能来跟踪、锁定对方。果然在240公里外就发现了4架苏—35,并发现他们是以轮流开机跳频方式在搜索,而且2对战机相距5千米,双机的高差为2千米,搜索队形相当漂亮。他们不能暴露“天眼通”的性能,原来预测苏—35的机载雷达的搜索距离是190公里,发现对方雷达并未改变成跟踪方式,于是又冒险逼近了5公里。中校进一步摸清了俄军新雷达的极限搜索距离小于185公里。他们分左右包抄俄方小队。苏—35的N011M2型相控阵雷达的扫描角不是只有60度吗,那么姜中校他们在与俄战机成65度乃至更大的角度时,仍不开雷达又靠什么来跟踪呢?

  这里要稍微谈一点雷达的工作原理,相控阵雷达把发射的波束聚焦在一个方向时,电磁波还是有微小的部分会从边上漏出去,术语称之为“旁瓣”。比如黑暗中一支手电筒把一束光照向一个方向,但是在旁边很远的地方人们就可以发现这个手电筒,借助的就是从旁边散射的光线。雷达也是如此。“天眼通II”可以借助这“漏出来”的一点电磁波就能确定雷达的位置、速度、运动方向等信息。当歼—11H转到苏—35的后半球范围时,又可以依靠苏—35的后视雷达的旁瓣来测定辐射源的位置。因为此时已接近到100公里以内了。

  却说观摩室中的俄军高层看到屏幕上8道红线向4个兰点飞奔而去,R—27以4.5马赫的速度追逐苏—35,相对速度约为1公里/秒。而后者却仍在向前“搜索”呢。俄空军参谋长简直想要向罗米诺夫斯基大喝一声了。不过少校确非泛泛之辈,他也发觉问题了,对方已不可能还在前方了,于是当机立断命令全体以“弗罗洛夫转法轮”的动作在空中的垂直方向以极低的速度转了360度,机载雷达果然发现“敌机”已经转到身后的90公里最佳攻击位置了。4人大吃一惊,少校已无暇思考对手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又为什么“不发射导弹”(因为他们的雷达告警接收机并未发现对方的锁定脉冲),立即命令反身展开导弹攻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