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醒狮_卫华【完结】(820)

  现在依靠金龙电池供电就能扩大应用范围了。

  我军独立开发的航空发动机的电磁TVC也成功地移植到火箭发动机上来了。美、俄等国的固体燃料火箭中曾经添加了铝、镁等金属粉末,那是为了增加固体燃料的能量。我国研究人员则适当添加了铯的粉末,它很容易在喷流中形成等离子体,通过喷管周边的电极片和磁场就可以致偏这股等离子体喷流,由于气流的附壁效应会引导更多的燃气偏移中心轴线,由此产生强大的控制力矩。这比石墨舵或摆动喷管的响应速度快,还可降低装置重量。

  为高温涡轮研制的钨基高温合金也应用到了火箭燃烧室和喷管,还应用到再入大气层的返回舱的耐热护盾上。

  镁钠合金对“斤斤计较”的宇航事业更是意义重大,它的比强度大大高于钛和铝合金,而加工性能又极佳。我国电脑、电讯技术的飞速进步对宇航事业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王兴国率领的一班人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高峰的。国家的资金投入是巨大的,别的军事研究部门的投入是成倍地增长,而他们得到的经费则是十几倍的增长。他们不负众望,经过2年的拼搏,取得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骄人业绩。

  去年12月20日他们研制成功的“火流星-1”型空射型反卫星导弹进行的第一次试射,由苏-34攻击机携载到高空发射,在480公里的高空成功地拦截了一枚我国多年前发射的探测卫星,将它炸得粉碎。由于我国预先的明示,美军的侦察系统全程跟踪了这次拦截试验,俄、日、英、法的探测系统也观察到了攻击的结果。原来的卫星破碎成了大片的“碎片云”。其意义不言自明,美军在500公里以下的重型侦察卫星都已落入我军的打击范围。

  早在1986年美军就由F-15在空中发射的反卫星导弹进行了拦截试验,美军的导弹,长5.5米,直径0.5米,重1196千克,前端的寻的拦截器长0.33米,直径0.35米,重16公斤,依靠碰撞的动能来摧毁目标卫星。当推进器把拦截器送到预定位置瞄准目标后,就与拦截器分离了。其关键的技术是在寻的器的指引下,小发动机阵列能让拦截器准确地命中目标卫星。要知道两者的相对速度高达11千米/秒啊。

  “火流星-1”重1350公斤,也可以由Q-6攻击机挂载发射。拦截器要大得多,重38公斤,采用微型曲面相控阵雷达作末端制导,周边是一圈36个阵列小发动机。还有一个5公斤的战斗部,这是为了对付现在的大型侦察卫星,它们有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如果拦截器撞击在电池板上,并不能让卫星完全失效,加上战斗部就万无一失了。

  今年元旦刚过,1月3日我军的“夸夫-1”型空射型反卫星拦截器再次大显神威,由1架安-124搭载到空中发射,是一箭双星。其中的一枚,经过两次变轨飞行后击中了1600公里高度的一颗目标卫星-那是我国多年前发射的一颗椭圆轨道卫星。“夸夫-1”型完全不同于“火流星”,它是我国空射卫星计划的一部分。早在上世纪末,美、俄等国就在研究空中发射卫星的方案,它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不必使用昂贵的发射场;效能也会高得多,因为载机可以把火箭送到万米高空,并让它得到300米/秒的初速。在发射商业卫星时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由此能在国际市场上夺占更大的份额。

  美国1990年开始研制的“飞马座”系统,三级固体运载火箭,直径1.3米,长15.2米,总重19吨,采用B-52(后改为L-1011运输机)挂载发射,由于此类飞机不可能垂直仰升,所以第一级火箭有机翼。飞马座可以向低轨道发射最大质量为182-454公斤(视轨道高度而异)的卫星。后来美国又在研制第一级采用冲压式发动机,可以进一步提高效率,卫星的最大质量可达858公斤。

  俄国1999年推出的方案与“飞马座”不同,力度更大。采用二级液体运载火箭,重达100吨,由“鲁斯兰”装载,发射前使载机的飞行接近于失重状态,然后投下火箭(这可能是空投史上的壮举了),火箭在空中点火升空。可把3吨的载荷送上200公里的极地轨道。

  如此好事当然是有极大的技术难度的,首先要有巨型运输机,还要作必要的改装,才能挂载或搭载如此重的火箭。空中发射自然有一系列的自身问题,火箭一定要选可靠的,脱离装置也不是容易设置的。但是在发射小型卫星时其效益实在是太吸引人了。各国的研制人员都在为此拼搏。

  我军从俄国、乌克兰引进了安-124,并且联合进行了改进。又引进了俄国的空中发射技术,并聘请俄国专家继续改进。俄国苦于缺乏资金,还是愿意进行合作的。我国为了研制下文要提到的空中发射的航天飞机,在控制液氧、液氢――这对最危险的、而比能量又最高的推进剂上开发了独创的技术,所以运载火箭选择了“液氧-液氢”推进剂。这项耗资巨大的工程并非单纯为了发射反卫星拦截器,它是我国进一步降低空间飞行器发射成本的计划的一部分。它还是“三位一体”战略核武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呢。

  美军早在1974年就首次以C-5“银河”运输机在空中发射了“民兵”洲际弹道导弹,其后空中发射洲际导弹就构成了“三位一体”核武器系统的重要一环。我国引进安-124并将其改进为电动螺旋桨推进,大大地延长了它在空中的巡航时间,它的庞大机舱至少可以容纳3-4枚东风-41型洲际导弹,一旦成功地实施空中发射,在空中巡游的这个导弹发射台当然有很大的威慑力。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