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惊涛拍岸_阿弩【完结】(43)

  “你急什么!你应该知道陆战队都还没动!”成猛知道重装部队只有等陆战队建立滩头之后才能登陆,但他也是心急如焚,这样轰下去,会不会等98式开上台湾就没什么搞头了,这不是给急于大开杀戒的160旅兜头一泼冷水么!

  比他更急的大有人在,做为第一攻击波,已在港口登船的第1、第2海军陆战旅和第1军第1师、31军85师磨拳擦掌,都在询问“太阿”进攻命令什么时候下。紧跟其后的就是31军、42军、1军和54军的重装部队,分南北两翼登陆,尤其是几个重要的港口是攻击重点。最令人注目的是乘坐地效飞行器的特种突击营和准备垂直登陆的空降部队,包括44空降师和16空降师,他们无疑是最先出现在台军正面的解放军正规部队。

  在东山岛巨大的潜艇洞库里,停放着4艘身躯庞大的地效飞行器,他们是购自俄罗斯的CM-82“鹞”式冲翼艇,在俄罗斯,“鹞”式被设计成导弹发射平台,其翼展44公尺,艇长74公尺,艇高18公尺,巡航速度550公里/小时,巡航高度1—4公尺,航程3000公里,载重约600吨,可在海上持续作战5-9天。每艘装载了2辆59D坦克、2辆120毫米轮式自行迫榴炮,4辆装有107毫米火箭炮或者23毫米机关炮的轻装甲突击车以及200名全副武装的特种兵及其配属的弹药。由于用途不同,同时也节省经费和生产时间,进口CM-82时,俄罗斯按中方要求没有象俄方自己使用的“鹞”那样安装导弹和一些不必要的设备,而是扩大了货舱,增加了快速卸载设备,使之成为超地平线岸到岸两栖运输力量的核心。此外这里还隐蔽着6艘也是引进俄罗斯的“鹰雏”飞行器和20多艘国产轻型“信天翁Ⅲ”和“天燕Ⅲ”冲翼艇。“鹰雏”飞行器西方称它为“里海怪物”,长58.1米,宽31.5米,高16米,为梁架式桁条结构,比“鹞”式简单,但更实用,其排水量为140吨,可载30吨货物或者15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速度达400公里/小时,登陆坡度三度,可独立作战24小时以上。国产“信天翁”和“天燕”属于小型冲翼艇,只能装载30-50人及其装备补给。这支代号为“飞燕”的部队其成员都是来自空降兵、海军陆战队和陆军王牌部队的精英,共计约8000人,编成番号为200-208的8个独立作战营。这些百里挑一的敢死队将分为2个梯队,从东山岛出发,借助岛屿和商船、渔船的掩护,超低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台湾本岛北部进行大规模快速登陆,迅速控制战略要点,同时伺机攻击台军滩头防线后方和侧翼,阻滞台军二线部队反击滩头,为后继部队登陆创造条件,这就是解放军操练已久的超地平线登陆作战!台湾和美国的情报力量一直紧盯着这支神秘的部队,外型奇特的地效飞行器确实很扎眼,为了躲过美国卫星,同时引开台湾情报人员的注意力,“康熙”小组制作了4艘全尺寸的“鹞”模型,还制造了一次“演习事故”烧毁了1艘“鹞”,剩下的复制品则大张旗鼓地搬进了沪东造船厂的干船坞“进行维修和严格检测,同时对其可靠性进行评估…..。”8000名特种兵也是穿着便装陆续到达出击位置,在“地下城”眼巴巴地盼出击盼了整6天,早就憋着一股劲要大干一番了。

  符拉基米尔.巴卡京浑身油腻地从机舱里爬出来,“鹞”有8台NK-87涡扇发动机,光对这一项进行检修和保养就花费了巴卡京1天的时间,“鹰雏”稍微简单一点,但要检修完机身前部的2台NK-8-4K涡扇发动机和垂尾顶部的那台功率高达14966马力的NK-12MK涡桨发动机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完美的技术,400多名中俄技术保障人员必须保证这些复杂的机器在7天内不出任何机械故障。现在所有的检修全部完成,但作为保障部门的首席技师,巴卡京还是亲自从头到脚又检查了一次。他已经在中国军人面前夸下海口,这些“鹞”和“鹰雏”绝对万无一失,这不仅关系到奖金问题,关键是维护俄罗斯的荣誉,尤其是阿列克塞耶夫设计局的荣誉,这甚至关系到设计局的生死存亡。要不是中国注入可观的资金,这些宝贵的“鹞”就会成为废铁,俄罗斯地效飞行的研究也就成为历史,伟大的俄罗斯科学家,地效狂人罗斯提斯拉夫.E.阿列克塞耶夫创下的辉煌基业就会毁于一旦……。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对这种极具潜力的快速登陆载具发生浓厚兴趣时,穷困潦倒的阿列克塞耶夫设计局迎来了盼望以久的春天。先是高级将领,接着是滚滚而来的飞行员、技术人员和充足的资金。很快2艘焕然一新的CM-82就出现在世人面前,尽管有不少俄罗斯人痛斥设计局向中国人“出卖俄罗斯的智慧”,但设计局很清楚,没有中国人的资金就再也没有俄罗斯的地效研究,这样的局面绝对是双赢的。接着以巴卡京为首的32名俄罗斯技术人员于2年前和这些地效飞行器一同来到中国,可以说,巴卡京目睹了解放军“飞燕”部队从诞生到壮大的全过程,亲眼看着世界上第一支搭乘地效飞行器的作战部队从设想变为现实---巴卡京不是军事专家,但也明白地效飞行器投入实战将彻底改变未来登陆作战的模式。遗憾啊,这个设想本来是纯俄罗斯的,没想开花结果确是在昔日的对手中国。

  “符拉基米尔同志,怎么样啊?”这是这艘“鹞”的机长曹羽中校,他是最早赴俄罗斯学习地效飞行中国飞行员之一,和巴卡京很熟,会说一口流利的俄语,经常和俄罗斯技师们混在一起喝伏特加,吃鱼子酱,啃小黄瓜。巴卡京知道这些中国人尊重的不是他们,而是俄罗斯的先进科技,他们之所以和他们俄罗斯人混在一起,一方面是出于对他们精湛技术的钦佩,更重要的是为了尽可能快尽可能全面地掌握俄罗斯的这项先进科技,为中国自己所用。巴卡京经常被他这些中国“学徒”惊人的求知欲望和如饥似渴的学习精神所感动,他很理解中国人的用心,--为了自己祖国的强大,这些人可以奉献一切!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