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充见状,立刻命令中军的骑兵部队出阵,向前冲杀过去,务必要将李密留下来,在骑兵的冲杀下,瓦岗军的败退速度更加快了,到处都是溃兵,王世充对这些溃兵不屑一顾,牢牢地盯着李密的帅旗,率兵紧追不舍。
时间到了午时,王世充部已经全部渡过了石子河,在追击的过程中,他的中军始终保持着紧密的队形,防止李密反击。
但是,他还是有所忽略,那就是由于处在追击状态中,他的大军前后的间距拉过长了一些,左右两军,前后两军之间的距离已经达到了危险的范围,但是,由于他手下的将领们都在奋勇争先,想多杀一些人,多立一些功劳,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未时时分。
在战场渐渐转移,来到原野和山地交接之处时,瓦岗军早就埋伏在山坡两侧的伏兵从一旁杀将出来,他们没有直接攻击王世充的中军,而是横冲而入,将王世充的后军切断,然后,迅速击溃他的左右两军,朝中军包围过来。
分别率领这两支军队的是在虎牢投降李密的随将裴仁基,以及李密的心腹大将王伯当,他们率领的都是手下的精锐,并且以逸待劳,迎战官兵的疲惫之师,自然如同锋利的刀刃砍入豆腐中一样,轻易就将官兵的阵型剖开了。
这时,李密突然率中军反身逆袭,在秦叔宝,程知节,罗士信,裴元庆等猛将的率领下,攻入了被四面合围的王世充军中。
王世充在左右亲信的拼死护卫下,杀出重围,朝西方狼狈逃窜而去。
这场大战的胜利彻底奠定了李密在瓦岗军中的地位,翟让的嫡系部队损兵折将,在瓦岗军的势力顿时下降了许多。
但是,这也为后面在瓦岗军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打下基础。
第三十八章 李密杀翟让
军中,李密虽然是名义上的主公,但是,他并不能直下命令,就算是想让翟让做什么事情,语气也会比较委婉,毕竟,李密的魏公是翟让推选的,李密的主公位置是翟让让给他的,瓦岗军的将领们大多是出身贫寒的草莽汉子,或者是隋王朝的低级军官,在这些人心中,恩义两字分外重要。
虽然,翟让只是曾经做过李密的主公,但是只要有过这回事,李密就无法在翟让面前摆出主君的架子来,以免给人忘恩负义的感觉。
在瓦岗军中,李密和翟让统率的部队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
李密的嫡系部队是曾经的蒲山公营,以秦叔宝,罗士信,程知节,裴元庆四将统率的八千内军骠骑为主力,辅以裴仁基,王伯当诸将统率的部队,在如今的瓦岗军中,自然是战斗力最强,势力最大的一支军队。
除了这支军队外,名义上听从李密调派的部队还有数十万之众,他们都是赵魏地区(今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及中部)以南,江淮以北的变民军。
孟让,郝孝德,王德仁,以及济阴郡变民军房献伯集团,南下的上谷郡(今河北易县)变民军王君廓集团,东进的长平郡(今山西省晋城)李文才集团,淮阳郡(今河南淮阳)魏六儿,李德谦集团,魏郡(今河南省安阳)地李文相集团。济北郡(今山东省庄平)的张青特集团等等。
这些变民军纷纷归附李密,各自率领原有部众,设立(百营图册),由李密遥遥统率,听从李密指挥。
这些人虽然都听从李密的命令,但是李密也知道这些人在关键的时候并靠不住,他们现在之所以尊他为主,一是撼于他的威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有粮,他们唯有依靠于他才能生存,免除流贼生涯。
所以,在瓦岗军中,李密真正能依靠的只有以他原来那个蒲山公营为基础扩展的嫡系部队,以及像裴仁基这样瞧不起出身微寒的翟让地原隋朝官吏。
比起李密来。翟让在瓦岗军中的势力其实也差不到哪里去。
翟让的手下主要以最初随他在瓦岗起义的老兄弟为主,其中,左武侯大将军单雄信,右武侯大将军徐世绩都是他的心腹手下,统率着大量士卒,再加上身为司徒的他直接统率地老营兵马,虽然他将头领的位置让给了李密,但是,他在瓦岗军中的势力却并没有削弱多少。
虽然他自认不如李密志向高远,不是打天下的料。这才把头领的位置让给了李密,但是。这并非表明他就完全不担心李密上位之后,感于自己对他的知遇之恩。所以不会反过来对付自己,正因为他本身有着雄浑的势力,所以才并不在乎在名义上接受李密的领导。
一句话,他只想大块吃肉,大腕喝酒,有美女就上,有钱财就捞,只要过得好就行了。他并没有打江山的雄心。
既然李密擅长打仗,那就让他出头去打仗好了。他只要跟在李密的后面大肆抢夺战利品就行了,出风头地事情交给李密,他只要闷声发大财。
他并不担心李密对付自己,毕竟,他是主动将头领的位置让给李密地,这表明了他的态度,他是不会和李密争权地,所以,李密也没有必要翻脸不认人,出手来对付自己,白白地糟蹋了他的好名声。
然而,翟让的眼光毕竟看得不远,他处在局中,只看得到眼前三尺左右的地方。
像李密这样的雄主,想法自然和他不一样,有许多在翟让看来是无所谓的事情,对李密来说,却是难以忍受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