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奔流_[日]田中芳树【完结】(25)

  然而,那只是有样子而已。

  守合肥的韦睿则被任命为北征军的后方支援。

  “是要做万全的补给呢?还是要确保退路呢?”

  对于说着风凉话的长男韦放,韦睿只是笑笑而未给任何指示,只是命其给防守位于东方百里之钟离城的北徐州刺史昌义之一封书状。

  昌义之为韦睿所信赖的僚将,此次也参加了攻击洛阳的北征军行动。韦放立刻就乘舟从合肥出发了。

  V

  昌义之虽为梁之重臣,但并未留下字号,正确的年龄也不详,只知他此时大约四十多岁而已。

  他的爵位是永丰县侯,官为冠军将军、北徐州刺史。开始守备钟离城是在天监二年的事情,整整三年间一直是在梁北方防卫的最前线。

  在《梁书》中有管“果战有功”;在《南史》上也有着“每战必捷”的记载,是个实战的回将型人物。对兵士也思虑深且赏罚公正,具有相当的信望。

  韦睿和昌义之不但担当的地域相邻,同时也互相认定对方的为人而互有敬意。当以父亲使者身份的韦放来到钟离城时,昌义之还亲身来到城门迎接,说明翌日将从城中出发与北征军会合,担任先锋的工作等。昌义之身材高大,从右眉到左颊有一道刀痕,笑容给人强勇而可信赖的印象,而韦放也知道他确实是个如其给人印象的人物。

  在读取韦睿的书信间数度点头之后,昌义之叫了书院中一名具文人风的青年前来,口述了回信。

  “这名男子今年才加入我这儿,目前担任我的记室。喂!打个招呼吧!”

  所谓的记室,就是秘书官。在昌义之的命令之下,青年以洗练的动作向韦放一礼:

  “我姓梁,名伟,字山伯,请多指教!”

  韦放回了个礼,昌义之则很高兴似地把手搭上了梁山伯的肩上:

  “我可是好不容易才获得了这么个好幕僚哦!我自年轻的时候就在战场上往来,根本没有修习学问的闲暇,而他就是我在这一点上的好辅佐!”

  而韦放在接到回信之后,立刻就从昌义之处辞行回到合肥,他虽然认识祝英台,但却并不知道梁山伯的名字。

  六月下旬,三十万梁军接续北上,在黄河近处的洛口布下阵形。

  关于此时梁的北征军总帅临川王,在(资治通鉴)中有着“个性倔怯”的评语,总之就是一个“胆小鬼”就对了!对一个宫廷中的贵公子而言,也许还没什么关系,但对一个最前线的指挥官来说,可就不怎么好了!

  “魏之中山王已经接近我军,另外邢峦所率的大军也已经开始渡过淮河了!”

  在收到这样的战报后,临川王开始害怕,就算杨大眼不在,中山王和邢峦也都是大敌呀!他立刻召集了所有的将军开会。其实他宁可立刻逃走,但形式上还是需要如此做的。

  将军之一的吕僧珍察觉临J!旧的真心而发言道:

  “既然与之作战是如此困难的话,那就没有必要继续前进,应该暂存兵力,暂时退兵,以待日后的机会才是!”

  临川王露骨地浮现安心的神色,正要说“那就这样用吧!”的时候,却出现了激烈反对的声音:

  “该死的吕憎珍,处斩他!”

  当临川王视线转向声音的出处时,只见昌义之从座位中站起,和平时温和的昌义之不同,他以苛烈的眼光射向临川王,展开了他的热辩:

  “既然发动了这样的大军出征,岂有还不见敌人踪影就闻风而逃的道理!如果我们这么做的话,那淮河流域的居民就会对我军失去信赖,失去人心比失去领土还可怕,可就是国家的危机了!”

  临川王无话可说。此时再度响起了甲胄的鸣响,原来是朱僧勇和胡辛生二位将军从座中起立拔剑。

  “正如昌使君(昌义之)所言,殿下!就让我们为先锋攻向洛阳的城门吧!殿下和其他的将军即使踏着我们的死尸驱上洛阳的城壁,也是我们的希望广

  跟着,柳谈、马仙碑、裴运等将军也—一立起,向临川王以“退却乃是问题之外,请命我们往洛阳进军吧!”进逼。吕僧珍再度发言:

  “各位不要误会了,临川王殿下自昨夜起,身体即不适,如果无理地行军的话,导致殿下的病状恶化怎么办?”

  临川王首次开口了,还得要装一下:

  “就是这样,余因身体不适之故,在恢复之前就不要行动吧!”

  就这样,临川王带了三十万的大军在治口不动,白白过了十日之久。

  昌义之对着梁山伯叹气道:

  “以巨下之身实是修越,但这样圣上也真是可怜!有这样的兄弟实在是无益呀!”

  往西百里就是洛阳,只要两天的时间就能够直冲魏之国都了!然而临川王却脱了甲胃,每天只是和侧近酒宴。就在这一间,中山王所率的魏军就绕到了洛阳前面布阵。一夜,从魏军的阵营中传来了对梁军兵士的歌声:

  不畏萧娘与吕姥

  但畏合肥有韦虎

  “我们魏军不害怕女人一般的临川王和婆婆一样的吕僧珍,只有合肥的韦睿,才像老虎一样地令人害怕。”

  “这个歌是中山王作的吧广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