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武帝——萧衍起兵讨伐昏君宝卷之时,得到韦睿的辅佐和深厚信赖。当时韦睿率领三千兵士准备与萧衍的军队会合,但因大雨而导致道路中断,于是,他以竹编筏,顺P!I而下,在约定的时日中与萧衍会合。其后,韦睿也替萧衍守襄阳,不但安定了后方,也防止了北边魏军的侵攻,因而立下大功。在新旧王朝更换之际,他对动招人心之镇静。
难民及病人的救济,均是确立了人民对新王朝信赖的重要功劳。
来到了本营的陈庆之,向韦睿行了个礼:
“韦使君,真是许久未曾向您问候了!”
使君是指刺史阁下”。陈庆之自是较韦睿年少不少,当萧衍起兵时,陈庆之才不过十七岁,曾以萧衍密使的身份见过韦睿一次,对他充满了敬爱之意。而韦睿也是,他对这个几乎如孙子般年龄的年轻人具有好感,而让嫡子韦放与之交往。
虽然有些意外,但祝英台也郑重地打了招呼。在说了一些关于天候和健康之类的客套话之后,话题立刻就转到了军事之上:
“前方展开的魏军兵力如何?”
“大约有二十万左右广
“算是相当的大军呀!”
“哦,这还不是中山王全部的实力呢!”
韦睿轻笑道。中山王乃是魏的皇族,也是与梁军作战超过数十回的有名武将。
“不过中山王这个人该不会是吃饱了没事于,才每年往这儿出兵吧?”
“那就要看魏朝廷内部的情形了!”韦睿一针见血地指出:
“也就是说,中山王必须要靠军事来守住自己的地位,依据从潜入洛阳的间谍传回的报告,这点是相当符合的。”
洛阳,也就是魏的国都。
“原来如此,那中山王也算蛮辛苦的嘛!”
七年前,也就是魏第六代的高祖——孝文帝驾崩,当时十七岁的皇太子即位。孝文帝为稀世的英主,其功绩和名声虽具有压倒性,但死后的反动也不小。魏的军队强劲、国库中充满了财货、京都洛阳荣华至极,然而新帝却因崇尚佛教而没有完全专心于国务,政治上又没有定见,常因有力者或侧近的意见而动摇。
韦睿再度开口道:
“魏拥有百万之兵,也有动员百万之兵的财力。从中山工看来,现在自然是煽动新帝提出空前的南征计划之时机才对!”
“中山王是否有异心呢?”
将梁灭亡,即使不是统一天下,中山王的武勋也是巨大盖世,既然年轻的新帝没有指导力和人望,那中山王以其实力和背景进行篡夺也是一点都不奇怪的。
在思虑之中,韦睿以手捻着白白的长须:
“目前还不能断言,中山王虽是魏先帝忠良的臣下,然而对新帝又是如何呢?”
韦睿领着陈庆之和祝英台前进,阵中耸立着的组立式望楼就在眼前。当问道是否有兴趣登上望楼,一窥魏的阵营之时,陈庆之的两眼浮现了充满兴趣的神色。
“看得到杨大眼吗?”
“他一定是立在阵头的,所以应该望得到才是!”老将苦笑着说,
“只可惜虽然看得到,但我方的兵士却无法将箭矢射得那么远,因此我们也只能够看看而已!”
当听到杨大眼这个敌将的名字时,祝英台的全身不由得一阵紧张。
“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
是说当时的人说到杨大眼的豪勇,皆以为“连关羽和张飞都不及于他”!从(三国志)这个关羽和张飞活跃的时代至今,大约经过了三百年,他们的勇名流传后世,在南北朝时代,当要评价一个人的武勇时,多会把他们的名声拿来比较。像是刘宗的檀道济即被称为“张飞再世”而陈的萧白河则被称为“关羽再世”。
而杨大眼则本身就是一个传说,听到他的名字时,即使是哭泣的小孩也会安静下来,是梁国无论自天子到贫民都知道的猛将。而当魏出兵与梁作战时,主将是中山王,副将就是杨大眼。
韦睿步了出来,陈庆之和祝英台则跟在后面。
“愿意的话,祝殿下也上来吧!如果看得到杨大眼的话,也算是不错的经历啃!”
这时的陈庆之并没有注意到韦睿看着祝英台的视线,这名高雅的老将似乎以一种探视的眼光看着祝英台,而后又似乎是确定了些什么而点了点头。
“不过不用勉强,如果不想看的话,就先休息吧!”
应着韦睿的话,祝英台以苍白的脸孔强笑着:
“不!小弟也想亲眼见见这位传闻中的杨大眼。”
既然这样说了,韦睿也不再阻止。
通往望楼的并非梯子,而是阶梯,只是急倾斜的程度几乎垂直,登上去之后,上面是个像箱子一样的东西,韦睿、陈庆之和祝英台就在这儿一起望向敌阵。
“咦?那个就是杨大眼吗?”
祝英台的声音动摇着,一点感受凉爽和风的悠闲都没有。在几重的栅栏和深沟的前方,魏军的旗旗林立之中。一个黑色的骑影巨像站立着,不用任何人教,祝英台感觉到那就是传说中的敌将了。
“那种威风看起来真不像是地上的凡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