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下而上的浪涛席卷京城时,当义和团进攻西什库教堂时,当崇文门、宣武门一带的教堂被付之一炬时,当外国驻华使馆遭到围攻时,当德国驻华公使以及日本使馆的工作人员被杀,当前门外的商业区“四千余家店铺”已经成为一片火海时……机关算尽的慈禧突然感到对事态的发展失去了驾驭的能力,为了不至于被汹涌的浪潮吞噬,她只能以宣战来作为退步抽身之计。
朝廷上下,无人能对慈禧所做出的宣战进行任何制约。
宣战,说起来容易,只要把战书送到使馆、限使馆人员24小时之内撤离就行了。但要准备应付宣战后的局面则是一个极其严峻问题。就连慈禧最倚重的荣禄、李鸿章、庆王、袁世凯以及地方有影响的督抚刘坤一、张之洞等都反对打这场毫无准备的战争。李鸿章、袁世凯建议慈禧应该保护外国使馆,刘坤一曾斩钉截铁地拒绝带兵攻打使馆,明确表示:“苟御外辱,则臣当立即带兵北上,若屠戮使馆中孤立之数洋人,则不愿以堂堂中国之兵作此用也”。
但十几年的惟我独尊使得慈禧已经习惯为所欲为,一意孤行,听不进任何逆耳之言,只图一时痛快。
当有的官员建议:既然义和团主要因教堂压迫而起,只向法国宣战即可,慈禧也断然拒绝。
的确像当时一位官员所分析的“以一国而敌十数强国,危亡立见”。
就连当了将近两年哑巴的光绪,也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开口说道:义和团全都是乌合之众,根本没有受过军事训练,“洋兵利,能以骨肉相搏乎?奈何以民命为儿戏?”所有这些反对意见对于慈禧都等于零。
《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战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慈禧此次就是在既“不知彼”也“不知己”的情况下宣战的,实在是犯了兵家之大忌。
从鸦片战争以来所发生的战争,清王朝都败在“不知彼,不知己”上,但以前的战争都是被迫应战,可这次却是主动宣战,而且是同时向几个国家宣战。
甚至在宣战后,对于战略战术也都没有认真研究过。
当时在北京驻扎的只有荣禄的武卫中军和董福祥的甘军,荣禄是不打算攻打使馆的,而在甘军的士兵杀了日本使馆人员事件后,董福祥的甘军也被荣禄设法调到了南苑,京城里真正参战的基本上是义和团的人。
独断专行,确实痛快了一时,但慈禧也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当英、法、德、美、俄、日、意、奥八国联军以保护使馆的名义在大沽登陆后,慈禧决定出逃。
据内务府大臣说:出逃的前一夜“老佛爷终夜未睡……寅刻,仓促着以昨日叫进农妇之服,以汉妆梳头……后进轿车三两赶入大内……”逃,而且是逃得越远越好。
这一次她坚持挟持光绪逃到西安,并非关心光绪的安全,而是怕光绪在同洋人的谈判中得到权力。
辛丑条约庚子议和时的李鸿章八国联军占领下的北京,陷入一片血海……当慈禧派李鸿章、庆王同列强签订议和时,就连没有出兵的比利时、荷兰、西班牙也挤进来分一杯羹……一个筋斗从北京栽到西安的慈禧,到此时竟一点脾气也没了,彻底被洋人打服了。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页
废立风波(3)
《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的权力不仅保住了,而且从西安回銮……经过此次颠沛流离,慈禧终于了解了洋人:列强并不在乎谁掌权,他们要的是在华推销商品与投资的权力;赔款数额是多了点——
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39年还清,连本带利九亿八千万两——可摊到每个大清子民身上也就是一二两;至于拆毁大沽炮台——慈禧也想开了,本来就是个摆设,每次也没能把洋人的军队给挡住……列强给了她这么大的面子,而她的回报则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一切似乎又回到了以前,溥因生父端王载漪支持义和团而被革去大阿哥的名分,光绪依旧是慈禧手中的傀儡,“庚子拳变”把废立推上高峰,《辛丑条约》则又使废立偃旗息鼓。
即使慈禧、光绪能吟诵着瀛台之外“其乐也泄泄”、瀛台之内“其乐也融融”演出“遂母子和好如初”的一幕,但由此而引发的则是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
清王朝统治的土崩瓦解,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页
慈禧末日(1)
毋庸置疑,慈禧在太后垂帘听政的问题上,汲取了历代后妃预政的经验教训,她绝对不重用娘家的兄弟、内侄,顶多把内侄女选为光绪的皇后。
在军机处、总理衙门、海军衙门她所任用的是咸丰的兄弟或堂兄弟,把奕、奕、奕、世铎尽置于毂中。
无论是两宫垂帘,还是单独听政、训政以及在归政后发动戊戌政变,她都得到宗室亲王、近支的支持,竟然没有一个人站在主张维新的光绪一边,女主临朝能做到这份儿上也堪称是绝了。
实际上也正是慈禧成功地赢得皇族成员的支持,中国向近代社会转轨的不啻羊肠一线的机会也被断送了,从王公贵族到八旗子弟最终全都被辛亥革命的浪潮所吞噬,也就真的什么都绝了……当慈禧从西安回銮后也把一些维新措施捡起来,诸如废除科举、取消捐纳、颁布学堂章程、派遣留学生出国、设立练兵处,凡此种种实际也并没超过当年洋务运动的深度与广度,而且也颇有“棋差一步错”的味道。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