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光绪一时高兴,赏给珍妃坐八人抬的大轿。
这本来也没有什么,偏偏被慈禧碰到了。
慈禧不仅把珍妃痛斥了一番,而且为了警告珍妃,把轿子也给毁了。
这件事本由光绪起,光绪得知后也很尴尬。
因此,当隆裕为此事在光绪面前说起珍妃的不是时,光绪不由得大为恼怒,把怨气全撒到了隆裕的头上。
据后来一位刘姓宫女回忆,光绪当时甚至动手打了隆裕。
这样一来,珍妃不仅引来了隆裕的怨恨,而且慈禧知道以后,愈发觉得珍妃把皇帝带坏了。
过了不久,光绪用库存的珍珠和翡翠做成了一件珠光宝气的旗袍,偷偷送给了珍妃。
不想珍妃私下穿着与光绪在御花园里散步时,竟然被慈禧撞见了。
慈禧大为生气,因为凭着珍妃的等级,无论如何也不能穿着如此珍贵的服装的。
慈禧不仅当即让太监脱掉了珍妃的这件外套,而且还杖责了珍妃三十下,慈禧就是要借此给珍妃点颜色看。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页
捐纳风波
光绪二十年,慈禧六十大寿。
为了庆祝自己的生日,特许王公大臣、后宫嫔妃普升一级,珍妃和姐姐瑾妃当时还为嫔,于是也依例将在该年的十月晋升为妃。
但是尚未等到正式册封,就发生了一系列让珍妃难堪的事情。
这一年,一个叫耿九的人,希望谋取粤海道官职,还有一个叫做宝善的人,希望出钱免罪,他们于是行贿了与珍妃较为亲近的两个太监:王长泰(王有儿)、聂德平(十八),都指望疏通珍妃之后,她能找机会在光绪面前美言几句。
珍妃毕竟还太年轻,在太监的游说下,根本没有细想这种事情的严重后果,便做了一生中最愚蠢的事情:答应了替他人跑官。
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
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年)四月间,珍妃又为玉铭谋得四川盐法道的肥缺。
按例新官放任,后妃流苏簪二皇帝需要召见一次。
光绪在召见时问玉铭曾在哪一衙门当差?居然回答是在木厂,光绪惊讶之余,要求玉铭当场写下简历,玉铭竟“久久不能成字”,光绪大失所望,只好另下一旨,说明新授四川盐法道的玉铭,在皇上询问其公事时,大多都并不熟悉,不能再授予这个职位。
其实在清代,买官(即捐纳)并不是地下交易,而是政府许可行为。
清代中国选官有三种途径:荫封,科举,捐纳。
所谓捐纳,即平民通过捐纳财物来获得官职;生员可以通过捐纳财物成为贡生和监生;也可以得到低级官吏的虚衔或实任,官吏通过捐纳财物可以晋级。
康熙十三年(1674年),清朝正式颁布了制度,以后历朝沿袭,且捐纳数额愈来愈大,由捐纳而得官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一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才明令禁止。
很多著名的人物都是由捐纳走向仕途的,著名文人李慈铭,洋务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华衡芳、徐寿、李善兰、郑观应、薛福成,甲午战争中牺牲的北洋舰队“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他们中甚至还有“戊戌六君子”之中的谭嗣同、杨深秀,以及资产阶级革命家徐锡麟等等。
清代的捐纳和现代人理解的“买官鬻爵”还是有所不同的。
但珍妃却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以慈禧、李莲英为首的利益集团。
《国闻备乘》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总管太监李莲英有养子四人,福恒、福德、福立、福海,各捐郎中,分列户、兵、刑、工四部候补,亟请于孝钦谋实授。
一日,刑部尚书葛宝华入见,孝钦以福海托之,宝华曰:‘与以小乌布则可,补缺当遵部例,臣何敢专?’孝钦默然,不敢言破例也。
鲁伯阳进四万金于珍妃,珍妃言于德宗,遂简放上海道。
江督刘坤一知其事,伯阳莅任不一月,即劾罢之。”“乌布”,是满语中差事的意思。
在清代,各部郎中以下的官员,凡实际负责办事之人,都称为“乌布”,是较为低级的官员。
慈禧想帮李莲英为其四个养子说情谋官,结果都被刑部尚书以“补缺当遵部例”的理由给驳了回来,而且只肯给“乌布”这样的低级职位。
而同样性质的事情,珍妃却通过光绪为他人谋到了清代为正四品的“道员”职位。
这件事情被人揭露出来之后,使得慈禧对珍妃极为厌恶。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页
袒而杖之(1)
连续发生的变故,像噩梦一样缠着珍妃。
惊魂未定的她,原以为一切都已经结束了。
没想到,还有比这更坏的事情。
同年,隆裕皇后也想在光绪面前说情,为舅舅谋福州将军的缺。
为了保证事情万无一失,她想到光绪最宠爱的是珍妃,便希望珍妃为她出面。
珍妃出于各种考虑,认为自己不方便出面,于是对隆裕皇后说:“谁去说都是一样”。
对珍妃的回绝,隆裕大感意外,认为珍妃根本没有把她这位“六宫之尊”放在眼里,不由得恼羞成怒,跑到慈禧那以恃宠卖乖、欺压皇后的罪名告了珍妃一状。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