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他重用康梁,给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四人赏加四品衔,令其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
并采取“勿去旧衙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的办法,在尽量不得罪守旧派的基础上实施革新。
光绪每每在下朝以后,即到珍妃居住的景仁宫欣喜地告诉珍妃,慈禧是支持变法的。
自己关于改革的章疏,上阅后送给慈禧披阅,都得到了默许,有的上谕,甚至是以慈禧的名义颁发到各省。
甚至很多改革措施,是在慈禧的帮助下推行的。
比如维新派提出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朝中重臣屡有争议,最后军机大臣要求光绪请示慈禧,慈禧明确表示同意,八股取士的制度才正式得以废除。
珍妃猜想心高气傲的慈禧也未必希望在洋人面前低声下气。
而且名义上已经还政于帝,只要不触及自己的根本利益,慈禧对变革,不会加以阻拦。
珍妃在情感上是同情维新党人的,也是支持光绪变法的,而且由于慈禧在戊戌变法之始的开明态度,让珍妃不再顾忌自己的言行,“日夜怂恿,上为所动”。
她常通过志(至锐的弟弟)把宫中的一些机密消息告诉维新党人。
但是珍妃多年来和慈禧生活在一起,她并没有自己丈夫这样乐观,因为通过过去的种种风波,她已经非常了解慈禧的脾气。
对于慈禧来说,最重要的永远是自己的权力,如果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削弱自己的权力,这个强悍的女人会置民族大义于不顾,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慈禧对革新的开明程度并不是像光绪所认为的那样,她对光绪是存有戒心的。
细心的珍妃还记得,在公车上书后不久,慈禧就将自己的老师文廷式赶出了北京。
而戊戌变法一开始,慈禧就逼着光绪将自己的老师翁同“开缺回籍”。
翁同在甲午海战当中是主战的,在《马关条约》当中是反对割台的,他教育了光绪二十多年,不但是光绪最尊敬的老师,也是光绪最信任的朋友,文廷式、康有为等人都是他推荐的。
珍妃推测,慈禧此举无非是希望削弱光绪的势力,将来如果变法超过了预想,一切还都能在太后的控制之中。
但是如果变法失败,迎接光绪和自己的,恐怕是比被贬斥的文廷式、翁同更悲惨的命运吧。
想到这里,珍妃不禁为丈夫和自己的命运感到深深的担忧。
但是,光绪改革的热情很快就感染了珍妃,她已经顾不得想那么多了。
但不幸的是,时局的发展证明珍妃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珍妃了解自己的丈夫改革的决心和勇气,在光绪主张的变法建议中,有“兴民权,设议院,立宪法”一条,他提出用西方的君主立宪制代替传统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但是政体一旦改变,皇家的绝对权威将不复存在。
即使光绪愿意,慈禧也不能同意。
果不其然,珍妃从光绪口中得知慈禧可能准备改立新君。
闻此消息,珍妃心里万般焦急,假如光绪被废,她在宫中惟一的保护人都失去了,她将面对的又是怎样的凄风冷雨。
光绪更是心中万分焦虑,谭嗣同等虽有治国方略,却手无兵权,万般无奈之下,他们想到利用袁世凯的新军来保护光绪。
康有为于是对光绪进言,天子手无寸兵,难以举事,不如召袁世凯入京,利用他手中的军队逼慈禧退位……就这样,当年的八月初,在康有为等人的授意下,光绪三次召见袁世凯,于第三次召见时赐袁世凯以密诏,表明自己准备废黜慈禧、诛杀荣禄的决心。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页
戊戌政变(2)
珍妃对这个办法虽然心存惶恐,但是她又何尝不希望对自己异常狠毒的婆婆慈禧能由此被废黜呢?对光绪的决定,她每日都很担心,但又在心里祈祷政变能够顺利完成。
可是,维新派并没有把心中所有的想法都告诉光绪。
康有为曾私下里和同党商量:“奏之皇上时,只言废之;且俟往颐和园时,执而杀之可 也”。
他们准备对皇上之说兵谏慈禧,逼其退位,但是暗地里希望借新军包围颐和园、继而杀掉慈禧。
维新派和光绪、珍妃都高估了袁世凯。
他在答应了光绪的要求之后迅速投奔了荣禄,荣禄随即告诉了慈禧。
珍妃和光绪不久得到了消息,但此时两人都已经无计可施。
慈禧当然恼羞成怒,立即囚禁了光绪皇帝,并以最快的速度对维新党人进行反击,戊戌变法变成了戊戌政变。珍妃参与戊戌变法,使慈禧大为愤恨。宫中的禁牌还未褪色,这个“不守本分”的妃子又开始和她对抗。
在将光绪幽禁在瀛台之后,珍妃也被慈禧幽禁起来,关在一个叫做北三所的地方,她不仅再也见不到光绪,连人身自由也被剥夺了。
她身边的多名太监,因为为她通风报信,直接或者间接参与了维新变法,被慈禧严厉地处分。
重则死刑,轻则“板责”、“枷号”。
其中一位叫做戴恩如的贴身太监,被慈禧斥为“干预国政,搅乱大内,来往串通是非”,在处分当天就被活活打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