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_徐广源【完结】(130)

  后曰:‘现在还成活么,义和团捣乱,洋人进京,怎么办呢……’继语音渐微,哝哝莫辨。忽闻大声曰:‘我们娘俩跳井吧!’妃哭求恩典,’且云:‘未犯重大罪名。’后曰:‘不管有无罪名,难道留我们遭洋人毒手吗?你先下去,我也下去。’妃叩首哀恳,旋闻后呼玉贵,贵谓妃曰:‘请主儿遵旨吧!’妃曰:‘汝何人,亦逼迫我耶?’贵曰:‘主儿下去,我还下去呢!’妃怒曰:‘汝不配!’予聆听至此,已木立神痴,不知所措。忽闻后疾呼曰:‘把她扔下去吧。’遂有挣扭之声,继而砰然一响,想珍妃已坠井矣。”从以上两段口述史料我们可以看出,珍妃之死与一名叫做崔玉贵的太监很有关系。

  八国联军进北京后,崔玉贵就成了内宫的护卫,负责带领小太监日夜巡逻后宫。

  这是个极重要的差事,可见慈禧对他的信任。

  从目前搜集的文献看来,珍妃确是被强行推入井中,而不是像某些民间流传的那样:自己投井身亡。

  因此,对于珍妃的死,慈禧和崔玉贵的确是要负全部责任的。

  在恒慕义主编的《清代名人传略·载传》中对珍妃死前有如下一段描述:“在8月14日(公历)凌晨,孝钦在得到外国军队即将进入首都的报告后准备出逃,但她不想把载(即光绪的名字)留下。

  载爱宠的珍妃鼓足勇气建议皇帝应该留在北京进行和平谈判……孝钦竟下令把她推入井中……然而他若设法留在北京,便能重新掌权……”照此描述不难看出,即使到了那样生死攸关的地步,珍妃依旧期望光绪能摆脱挟制而有所作为……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页

  身后遗事

  1901年,八国联军退军,慈禧命令珍妃家人将珍妃从井中捞起,装殓入棺。

  由于井口太小,打捞珍妃费了很大的力气,后由她的家人安葬于北京西郊的田村。

  慈禧回宫后,开始对西方列强格外小心起来。

  为了能在西人面前好下台,崔玉贵当仁不让,成了珍妃坠井事件的替罪羊。

  他因此事被慈禧逐出了皇宫。

  害死皇妃这样的罪名,岂是简单的外逐可以了结的?可见慈禧并未真心想要怪罪他,不过是借他下台罢了。

  果然,不久之后,崔玉贵又被慈禧重新招进宫中当差,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不仅如此,1901年11月30日慈禧还降下懿旨掩人耳目:“上年京师之变,仓促之中,珍妃扈从不及,即于宫闱殉难,洵属节烈可嘉,加恩着追赠贵妃,以示褒恤”,试图向世人表明,珍妃是为了免受洋人侮辱,而自愿殉难的,一个“皇贵妃”的封号就把所有的过错和宫廷的狰狞面目都给抹得干干净净。

  朱诚如先生主编的《清史图典》第十一册中对珍妃之死有如下一段评述:“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出逃时,命太监崔玉贵将珍妃推入井中溺死,后为掩人耳目,对外声称珍妃是由于‘仓促之中’‘扈从不及’而于宫内殉节,还煞有介事地表彰她为‘节烈可嘉’,次年并追赠皇贵妃号‘以示褒恤’。”应该说,以此评述作为珍妃之死盖棺定论之论是公正的,也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当时最难过的,除了珍妃的家人,还有光绪。

  他早在出宫之时就得知珍妃坠井的消息。

  虽然贵为一国之君,号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却已是落魄之身。

  他连自己的性命都不由自己控制,更不要说保护自己最心爱的女人了。

  光绪虽然伤心,还要克制自己不能在慈禧面前显露得太明显,以免招来慈禧的厌恶。

  在隆裕皇后去世后,已成为皇太贵妃的瑾妃,才将妹妹的灵柩迁葬清西陵的崇园妃陵寝。

  宣统退位后,在珍妃井北侧的怀远堂东间,瑾妃为珍妃设置了一个小小的灵堂,以示哀悼。

  灵堂上供着珍妃的牌位,还悬挂一张匾额:“精卫通诚”,以此来追悼妹妹的早逝和褒奖其对光绪的忠诚。

  1924年瑾妃病逝后,也和妹妹埋在了一起。

  崇妃园寝建于清朝末年,建成于民国初年。时光流转。珍妃,包括她挚爱的光绪皇帝,她又恨又怕、翻云覆雨的婆婆慈禧太后,她的姐姐瑾妃,她的对头隆裕,是非恩怨,都已经消失在岁月中。

  作为一位历史人物,珍妃得到的惩罚实在太多。

  在她短短二十五年的生命里,皇妃的身份带来的痛苦远远多过荣誉,皇宫的规矩带来的屈辱远远多过给她的名分。

  她是怀着一腔仇恨离开这个世界的。

  她恨那些出卖皇帝的告密者,恨那些为了一份钱粮像哈巴狗一样乞求太后训政的人,恨那些动辄以祖宗家法反对变法维新的人,恨那些把国家推进苦难深渊的人,恨那些把自己置于死地的人,她恨不得踏平万寿山、填平瀛台四周的水……如果戊戌变法成功,她也许会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也许会有辉煌而又得意的后半生,但是历史已经永远不能改写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