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妃愈加高兴,“四阿哥,这次你十四弟出兵青海,你也尽了力。以后做弟弟的还有更大事使你,你也要尽力帮他。”
四阿哥眉头蹙起来,只答道,“是”。
德妃却以为四阿哥心有不满,又做了一个并不恰当的比喻,“你们兄弟将来就好比是你父皇和裕王伯伯一样才好。”
康熙二十三年,皇帝在京城西北郊利用前明“清华园”的遗迹,依照江南园林胜境修建了畅春园,作为避喧听政之所。
皇帝一年里在畅春园的时间很多,所以在畅春园附近给各位成年皇子赐园以便他们随侍。同时皇帝也经常去巡幸皇子的赐园。
康熙皇帝去的最多的是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的熙春园。熙春园位于畅春园东北,皇帝曾多次在此庆寿。
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的赐园在畅春园西南,皇帝赐名圆明园。后来胤禛继位后曾说,这个名字很有深意。圆而入时,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
康熙六十一年三月,皇帝这一生中最后一次巡幸了圆明园。这一天天气很好。还寒乍暖,但是却风和日丽。久病的皇帝这一天精神格外好,神清气爽。万寿节刚刚过去,皇帝今年六十九岁了。
圆明园是康熙四十八年皇四子胤禛晋位亲王之后受赐的。如今十三年过去了,其间雍亲王也曾经不断地对圆明园进行修缮。
圆明园地势疏阔,山水景色错落有致,雍亲王胤禛一干人等陪着皇帝在园子里漫步。皇帝甚至还很有兴致地看看园子里的树有没有长出绿芽。
大约到了午膳的时候,雍亲王请皇帝到牡丹台用膳。纵然不是食前方丈,倒也准备得颇为精致。这个时候皇帝忽然想起一件事来,问雍亲王,“朕的皇孙们可都来了?”想来皇帝是觉得既然出了宫,就不必拘礼,所以想借这个机会见见这些并没有太多机会见面的皇孙,也可以充分体会天伦之乐。
雍亲王答道,“弘历和弘昼两个皇孙都在园子里。”皇帝很高兴,连声吩咐,“快去把两位皇孙都带来。”
皇帝有可能要召见皇孙这是事先就想好了的。弘历和弘昼两位皇孙也早就准备着召见。此刻很快就带来了。弘历今年十二岁,弘昼比弘历小半岁。按照规制,两位皇孙都穿着一样的香色袍子,头上带着红绒结顶的帽子。到了御前,两人从容跪下叩头,口称,“孙儿弘历、弘昼恭请爷爷万福金安。”
康熙皇帝非常高兴,抬抬手,“快起来。过来让爷爷瞧瞧。”两位皇孙走上前来。皇帝仔细一看,两个人一个从容大气,一个拙稚腼腆。问道,“几岁了?”弘历回答:“十二岁,弘昼比我小半岁。”
弘历见皇帝的次数不多,却难得一点都不慌张,对答如流,更引得皇帝的兴趣。“平时都有什么功课?”皇帝曾说过“朕宫中无不读书之子”,对于皇孙的教育也一样重视。
“四书、国语,也练弓马骑射。”弘历想了想自己又加了一句,“我自己喜欢读史书。”“哦,”康熙皇帝很意外,“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你倒知道了什么?”皇帝想考一考这个小皇孙。
弘历从容回答,吐字如珠玑“孙儿在想,自古以来君主治国之道或宽仁或严猛,未免过于偏激。若能宽、严相济才好。施仁政太久,必定政务松弛,当以尚猛;施烦苛太久也必有其弊,就当尚宽。圣人说,‘君子而时中’,施仁也应当宽严相济互纠,把握中庸之道才能达到和谐的境况。”
以弘历冲龄稚子能说出这一番话来已经很不容易。单单就这个来讲,弘历实在是不同于寻常同龄幼子。
但是,这一番话说出来,四下却寂静无声,没有人敢称赞弘历。雍亲王已经冒冷汗了。康熙皇帝晚年为闹家务颇有喜怒无常的时候。弘历的一番话已经暗中触了皇子闹家务的本质,就是各自政见不同。康熙皇帝一生行仁政,弘历的话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公然对皇帝提出了不同意见。如果此刻皇帝大怒,不知道会是什么后果。
但是出人意外的是,皇帝却非常平静,脸上还有很欣慰的样子。“弘历,你要记住你今天说的话。以后都不要忘了。知道吗?”皇帝谆谆教导。
“是。孙儿谨记爷爷的教诲。”弘历似懂非懂地回答。
雍亲王也暗中舒了口气,放下心来。
皇帝还有话吩咐,“弘历这孩子难得,朕就带回宫去,住在你母妃那里。”
康熙六十一年四月,大将军王胤禵遵照皇帝之命要回青海去了。这一次,在京的成年皇子们都去送行。皇子们有很久没聚得这么齐了。就连八阿哥胤禩在府里闭门读书,很久都没有出府的,今天也特别破例来送行。
八阿哥今年年纪已逾不惑,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当年的书生意气早就消逝得无影无踪。当十四阿哥跟他告别的时候,他执着胤禵的手笑道,“老十四,八哥心里是没有什么想法了。八哥都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你在西边只管抓好了军权。京城的事都有八哥在,你不要担心。”
胤禵表面上表示了感激,然后又再叮嘱九阿哥,“九哥,父皇春秋已高,京城里不管有什么事,你一定派人快些送信给我。”九阿哥拍拍他,“放心吧。”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