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宋史疑云:960年到1279年之两宋典故_吴蔚【完结】(11)

  最不可思议的是,宋太宗一即位,就迫不及待地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而根据惯例,新皇帝即位,都是次年才改用新年号纪年。为什么宋太宗打破常规,将只剩下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兴国元年呢?这愈发说明他心怀鬼胎,要抢先为自己“正名”,以期造成不可逆转的既成事实。

  无论如何,尽管“金匮之盟”和“斧声烛影”迷雾重重,宋太宗还是顺利继承了皇位。之后,他注重培养和提拔自己的亲信,幕府成员如程羽、贾琰、陈从信、张平等人都陆续进入朝廷担任要职,慢慢替换宋太祖朝的大臣。

  最为关键的一点,宋太宗扩大了科举的取士人数,此举对改变宋太祖朝政格局起了重要作用。宋太宗即位后,第一次科举取士人数就是宋太祖一朝最多一年的两倍多。取士人数增多,一方面使更多有才华之人有机会入仕,另一方面,士子一旦被录取,便顺利步入仕途,出任各种职务。作为“天子门生”,士子们无疑会对宋太宗心存感激,从而死心塌地为新皇帝效力。这样,朝廷内外的大权将逐渐被宋太宗的亲信所掌握,宋太宗的皇位便逐渐稳固起来。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斧声烛影”和“金匮之盟”的阴影也逐渐淡去。

  一切看起来都还算平静,宋太宗似乎对待弟弟和侄子们都还算不错。变化是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开始的。就在这一年,许多日后的风云人物以各种各样的身份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而宋太祖长子赵德昭也死在了这一年。

  第13节:斧声烛影(13)

  宋朝虽然与唐朝并称“唐宋”,但不但没有唐朝“天可汗”的极盛武功,甚至都没有完成江山的统一,天下存在着多个政权并立的状况,这就是所谓的“金瓯缺”。金瓯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皿,常用来比喻国土。南北朝时的梁武帝曾说:“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南书??卷三十八??朱异传》)在宋朝的历史时期,中国南有大理,西有西夏(党项),北有辽(契丹)、金(女真),以及后来的蒙古。多政权并立的复杂局面在后面的篇章中会逐渐涉及,先谈宋太宗即位后的事。当时在辽与宋朝之间还有个北汉刘氏,是五代十国中唯一没有被宋朝统一的政权。

  五代十国时,契丹灭掉了后晋,刘知远趁机自立为帝,是为后汉。后汉政权只存在了五年,被后周所灭。但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却占据太原,自立为帝,这就是北汉。之后,刘崇传刘钧,刘钧传刘继恩,刘继恩传刘继元。北汉国主刘氏长期依附于辽国,与宋朝分庭抗礼。宋太祖时,曾两次兵临北汉所占据的太原城下,由于契丹以兵相助,宋师均无功而还。北汉有恃无恐,时常侵犯宋朝边境州军。

  北汉内部在与宋朝的关系处理上也是意见不一,矛盾重重。北汉第三任国主刘继恩在位时,部将侯霸荣杀死刘继恩,想拿刘继恩的首级投降宋朝。不料北汉宰相郭无为得知消息后,发兵包围了皇宫,并派武功高强的死士翻墙入宫,一举杀死了侯霸荣。

  这个郭无为,原来是武当山的道士,在乱世中投靠了北汉,被北汉第二任国主刘钧所赏识。刘钧病重时,与郭无为谈及皇位继承人选,郭无为认为刘继恩才干不足。刘继恩即位后,一直想杀掉郭无为,还没有来得及动手,便被侯霸荣所杀,在位仅六十天。所以当时有人认为真正的内幕是郭无为唆使侯霸荣杀了刘继恩,之后郭无为又杀侯霸荣灭口。

  刘继恩死后,郭无为力主立刘继元为帝。刘继元信用小人,大肆诛杀亲族。郭无为见北汉大势已去,主张投降宋朝。但刘继元自恃背后有辽国撑腰,一直不肯对宋朝俯首称臣。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宋太宗决定攻伐北汉,以让金瓯不再有缺。但朝臣大多反对,理由主要是有北汉在宋朝与辽国之间,多少能起来屏障的作用。但名将曹彬坚决赞成,坚定了宋太宗的决心。于是,宋太宗派名将潘美(即戏曲中潘仁美的原型)等分路出兵,围攻太原。之后,宋太宗又打算亲赴前线督师。这时候,就开始看出宋太宗对弟弟赵廷美的猜忌了。

  按照惯例,太子亲征或者巡幸在外,要由储君监国。赵廷美当时任开封尹,是第一皇位继承人,宋太宗不得已,只好留弟弟赵廷美留守京城。前面提到的“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吕端当时是开封府判官,为赵廷美的直系下属。此人确实是个大事不糊涂的人,他看出了宋太宗其实并不放心赵廷美,于是劝赵廷美说:“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若掌留务,非所宜也。”(《续资治通鉴??卷九》)赵廷美恍然大悟,便主动向宋太宗请求随从出征。宋太宗大喜过望,当然立即同意。

  实际上,吕端一番冠冕堂皇的话解决了宋太宗最大的心病。日后,宋太宗重用吕端,并夸奖他“大事不糊涂”,便是自此事开始。关于吕端,后面还有“不糊涂”的精彩好戏。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三月,宋云州观察使郭进破北汉西龙门砦,擒获甚众。北汉国主刘继元见宋军来势汹汹,志在必得,便派人向辽国紧急求援。

  辽国是中国历史上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创立者为耶律阿保机。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契丹开始兴起,当时有八大部落,每个部落的首领称为“大人”,八部大人再推选一名首领,称“八部长”,可以号令八部,但以三年为一任。到了唐朝末年,耶律阿保机开始崛起,连当三任八部长。时逢中原混战,群雄并起,占据河北的卢龙节度使刘守光被占据河东(今山西)的晋王李存勗打败,穷途末路,不得已派一名参军向契丹国主耶律阿保机求救。这名参军就是契丹历史上著名的传奇人物韩延徽,不过当时他还没什么名气,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韩延徽来到契丹后,见到了耶律阿保机,因为不肯行跪拜之礼,被契丹扣留下来做苦工养马。耶律阿保机的妻子智慧过人,一眼看出韩延徽绝非池中之物,力劝丈夫重用,韩延徽由此登上了契丹的仕途。韩延徽帮助契丹建筑城郭,分市里,用来安置被契丹掳掠以及投降契丹的汉人,他为这些汉人定配偶,传授垦艺,使汉人的生活稳定下来,客观上则对契丹的地域开发起了重要作用,也稳定了契丹对所属汉人的统治。最有意思的是,尽管备受重用,但韩延徽心怀中原故土,找机会悄悄逃离了契丹,历经千辛万苦,回到了中原。路过李存勗的地盘时,韩延徽被李存勗赏识,招其在身边,作为书记,但不久韩延徽就被李存勗的其他幕僚排挤。当时韩延徽有个朋友问他将来的打算,韩延徽认为天下既然不能容身,就只好重新回去契丹。朋友听了大惊失色,说:“你好不容易从契丹逃归,如果再回去,一定会被契丹人杀掉。”韩延徽却胸有成竹地回答说:“那不一定。自从我走后,契丹主如丧耳目,如失手足。如果我回去,相当于他重新得回耳目手足,重用我还来不及,又怎么会杀我?”于是从容回乡探望了母亲,然后回到契丹。果然如韩延徽所料,耶律阿保机不但不怪罪他,反而更加重用。后来耶律阿保机称帝,任命韩延徽为守政事令,相当于中原的宰相。韩延徽虽然在异国显达,心中却始终不忘故土。他派人送信给李存勗,说明当时遭人排挤而不告而别一事,并要求李存勗照顾他的母亲,还保证说,只要有他韩延徽在一天,必然不让契丹南侵。之后耶律阿保机的儿子耶律德光继位,继续重用韩延徽。而正是在辽太宗耶律德光手中,将燕云十六州收到契丹手中,这点后面再详说。辽太宗耶律德光之后,经历辽世宗和辽穆宗两代,辽国内部出现了激烈的纷争。先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侄子耶律兀欲继位,改名耶律阮,为辽世宗,在位五年被杀。接着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儿子耶律兀律继位,改名耶律璟,为辽穆宗。辽穆宗爱好打猎饮酒,不问国事,每日酣饮达旦,白天则常睡觉,国人称他为“睡王”。辽穆宗在位十八年,最后被近侍谋杀。辽世宗的儿子耶律贤继位,就是辽景宗,也就是现在辽国的国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