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宋史疑云:960年到1279年之两宋典故_吴蔚【完结】(55)

  北伐之前,韩侂胄特意起用了一批主战派,赋闲已久的辛弃疾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受家族拖累,未能及时南渡,不得已仕金,官至朝散大夫。但他心眷故国,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希望将来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辛赞对辛弃疾寄予厚望,曾两次让他到金都燕京参加进士科考试,借机观察金国形势,图谋恢复。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山东、河北的汉人不堪金人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毅然聚众两千,奋起抗金,后来加入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任掌书记,负责起草书檄文告,掌管义军大印。当金人内部矛盾重重,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力劝耿京归顺南宋朝廷,并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宋高宗由此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右承务郎、天平军掌书记。在辛弃疾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义军内部发生哗变,受金人利诱的张安国、邵进等人密谋杀害了耿京,投降金人,义军因此溃散。血气方刚的辛弃疾聚集了五十多人,驰赴金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叛徒张安国擒获,并带到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的机智果敢之举,在南宋朝野引起巨大震动。洪迈记录说:“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稼轩记》)辛弃疾渡淮南归后,历任湖北、江西、湖南安抚使等职。他一生坚持主张抗金,提出不少恢复失地的建议,但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辛弃疾重获起用后,见北伐声紧锣密鼓,深受鼓舞,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重新被唤起。但他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经过仔细分析后,认为目前战机未成熟,主张不要草率行事。然而,韩侂胄不过利用辛弃疾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并不真心想重用他,于是派他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辛弃疾到任后,一面积极备战,一面却忧心忡忡。因为他很清楚地意识到在韩侂胄独揽朝政的情况下,不但他自身处境艰难,北伐也将难以有所作为。在这样矛盾交织的复杂心理下,辛弃疾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狒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全词一面浩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面追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战斗生涯,表示出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壮烈情怀,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

  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命令殿前副都指挥使郭倪指挥渡淮、勇将毕再遇攻取泗州,初战告捷。五月初七,宋宁宗正式下诏伐金。当时,宋军北伐主力分布在江淮和四川两翼,邓友龙为两淮宣抚使,负责指挥东线作战,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为副使,负责指挥西线作战。本来应该东西两线互相呼应,结果事情就坏在这个吴曦身上。

  第70节:偏安的最后岁月(8)

  吴曦为抗金名将吴玠之孙。吴璘、吴玠兄弟均是从宋军底层成长起来的优秀将领,兄弟二人当年在四川率军民抗金,功绩显著,史载蜀人当时只知道有吴氏二位将军,却不知有宋朝廷。由此可见吴氏兄弟声名显赫,影响之大。十分可惜的是,吴曦非但没有继承祖先的忠勇,还为了一己私利,甘当可耻的卖国贼。

  事情的经过大致是:先是金人主动送信给吴曦,信中先极力夸奖了吴曦祖先的战绩:“时则乃祖武安公玠捍御两川,洎武顺王璘嗣有大勋,固宜世胙大帅,遂荒西土,长为籓辅,誓以河山,后裔纵有栾黡之汰,犹当十世宥之。然威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自古如此,非止于今。”然后说明宋朝廷其实对吴曦一直有所防范和猜忌。为此,金人举出了当年岳飞被杀的例子,并拿吴曦与岳飞相比:“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叁夷之诛,可不畏哉。故智者顺时而动,明者因机而发,与其负高世之勋见疑于人,惴惴然常惧不得保其首领,曷若顺时因机,转祸为福,建万世不朽之业哉!”这话相当有力,直接道破了宋朝廷的最大死穴:从来不信任武将。吴曦终于心动了,派人密通金国,提出愿意献出阶、成、和、凤四州给金人,换取金人封他作蜀王。金人当即答应,命吴曦只需按兵不动即可。

  吴曦叛变后,金军便无西顾之忧,全力部署东线战场。结果,宋军在东线接连战败,郭倬、李汝翼败于宿州(今安徽宿县)、王大节兵败蔡州(今河南汝南)、皇甫斌兵败唐州(今河南唐河)、李爽军溃寿州(今安徽凤台)等等。只有毕再遇军屡战获胜,但无补败局。

  吴曦不久便受金封为蜀王,僭位于兴州(今陕西略阳),献关外四州于金。他的无耻投降行为遭到了军民的强烈反抗,部属杨巨源、李好义等联合军民,闯入伪宫,斩杀了吴曦。吴曦称王仅四十一天。杨巨源、李好义等推随军转运使安丙为首,出兵收复了被金军占据的阶、成、和、凤四州。李好义又请乘胜进取秦陇,但安丙不但不同意,还在宋军内部大力铲除异己,杨巨源、李好义等都被杀死,西线宋军元气大伤,本来有可能扭转的形势又被安丙一手葬送。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