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节:斧声烛影(10)
重新回到斧声烛影的话题,宋皇后惊闻宋太祖英年而逝的消息后,为什么立即派人去叫皇子赵德芳呢?遍查史料,找不到任何宋皇后弄权的记载,她虽是名门之后,却没有政治主见,不过就是个嫁给了皇帝的平凡女子,在朝中也没有任何的亲党和势力。这样一个文弱的女子,猝临大变,自然也没有易储的胆量。那么,只有一点可以解释宋皇后独召德芳的原因——宋太祖真正想传位的人是皇次子赵德芳。从古至今都是疏不间亲,“知夫莫若妻”,宋皇后作为宋太祖的枕边人,比任何人都更了解皇帝的心思,所以,危机一旦来临,她只是本能地想要执行丈夫的遗愿。
再谈宦官王继恩。唐朝亡于宦官专权,宋太祖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虽然建国后也设内侍省,由宦官主管,但对宦官干政却非常警惕。终宋一朝,都没有出现宋朝宦官严重干政的现象。所以,以王继恩的宦官身份,绝对不可能比宋皇后更清楚宋太祖最后的真实心意。他不遵宋皇后懿旨,自己决定去开封府召晋王赵光义,只能说明他是个审时度势的人,知道所谓的储君候选人中,以赵光义实力最强,其他人无法忘其项背。他主动示好赵光义,还可以得到拥立之功,保证将来的荣华富贵。
还有一种更大的可能性,王继恩早就被赵光义收买。赵光义素来与大臣内侍关系密切,其目的是不言而喻的。田重进在后周时便隶属赵匡胤麾下,后一直领兵。赵光义着意结纳,派人送去酒肉给田重进。不料,却被田重进拒绝。派去的人称:“此为晋王赐也。”一定要田重进收下。田重进正色回答:“为我谢晋王,我只知有天子尔。”赵光义收买田重进虽然没有得逞,但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当时晋王确实已经形成了相当的势力。据统计,光晋王的幕府成员便有六十人之多。与此同时,赵光义还有意结交不少文官武将。即便是宋太祖的旧部,诸如楚昭辅和卢多逊等掌握实权的朝中要员,赵光义都着意加以结纳。王继恩官任内侍都知,赵光义肯定更加有意亲近。
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斧声烛影后面的奇事还连连不断。
王继恩到达开封府的时候,发现左押衙程德玄正坐在开封府门外,似乎正在等候他的到来一般。这里特别要强调一句,程德玄是赵光义的心腹,精通医术。王继恩突然见到程德玄,十分惊讶,问道:“你怎么会坐在这里?”程德玄解释说:“前夜二鼓时分,有人在我家大门口唤我出去,说是晋王召见。但我出门一看,发现并没有人。如此反复了三次。我因为担心晋王真的有病,便前来开封府探视,正在门口休息,就看见您来了。”王继恩听了程德玄的话,更加惊异,也不知道是该相信还是该怀疑,于是与程德玄一起叩门而入。
当时已经是凌晨时分,天就要亮了,赵光义却没有休息,正坐在灯下看书。他得知兄长暴逝,满脸讶异,却犹豫不肯前往皇宫,还说他应当与家人商议一下。这显然是惺惺作态了。然后赵光义便真的走进内室去找家人商议去了。这商议的内容自然与宋皇后召德芳一事有关,因此事关利害,到底是宋皇后自己要召德芳呢,还是宋皇后事先得了宋太祖的密嘱甚至密诏?倘若是宋皇后真有密诏,事情就要麻烦得多。正因为这里面有这样一层利害关系,赵光义不得不慎重考虑,所以在内室中久不出来。
王继恩却等不及了,竟然大声喊道:“时间久了,恐怕被别人抢先了。”这“别人”,自然是指皇子赵德芳了,也就是赵光义的亲侄子。王继恩这话的意思,是怕他出宫太久不回,宋皇后一着急,又另外派人去召赵德芳了。但就是王继恩这句话,泄漏了实情,表明赵光义的储君地位并非简在帝心,与史书中那句“继恩以太祖传国晋王之志素定”是互相矛盾的。也由此可以进一步断定,王继恩早就为赵光义收买,是赵光义在皇宫中的心腹和耳目。
以上均为《续资治通鉴??卷八》的记载。到了《宋史??程德玄传》时,里面提到王继恩带着宋太祖遗诏来找晋王赵光义的,这显然是宋史作者的漏洞。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也只说是王继恩自己决定去找晋王的,没有提到遗诏一说。假如真有宋太祖遗诏的话,司马光是传统的史学家身份,最知道“为尊者饰、为贤者讳”,一定会大力强调,好为赵光义澄清疑点。
第11节:斧声烛影(11)
赵光义听到王继恩的催促后,立即出来,与王继恩和程德玄二人冒着风雪赶往宫中。
到皇宫殿外时,王继恩请赵光义在外稍候,自己先进去通报。程德玄却一挥袖子,不耐烦地说:“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还等什么?”说完与赵光义径直闯入殿内。
宋皇后得知王继恩回来,便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却回答说:“晋王到了。”
此时,赵光义已经出现在宋皇后面前。宋皇后当时年二十五岁,还相当年轻,她见到赵光义乍然出现,满脸惊愕,但她毕竟出身名门,当了多年皇后,多少知道一些政事,知道一切都已经完了,便哭着喊道:“我们母子性命都托付于官家了。”官家取义于“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是五代到宋朝对皇帝的称呼。“三皇”是指伏羲、女娲、炎帝,“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