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4年,大清国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
暮春时节,古都北京才徐徐露出一些春意,山杏、碧桃、丁香、海棠、榆叶梅次第开放。而来自居庸关外的北风却也挟裹着漫天黄沙,呼啸不止,把好端端的春色葬送了。残萼败蕊,落英缤纷,真正是“寂寞开无主”。当年以奇才名满天下的龚定庵,曾有诗单道这京城落花:“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一支生花妙笔,绘声绘色,惊心动魄,却也凄凉而又无奈。等到风沙渐歇,不觉过了清明、谷雨,那短暂的春天已匆匆逝去,立夏就在眼前,天气骤然热了起来,礼部依例奏请皇上批准,朝廷官员换去暖帽貂裘,开始戴凉帽、着夏服了。
但这一年却发生了一件大事。
这一年是慈禧的六十大寿。宏丽的颐和园工了。
年初开始,宫廷内外就为筹备“六旬万寿庆典”而忙得不亦乐乎。光绪皇帝已下诏决定,让皇太后“在颐和园受贺,仿康熙、乾隆年间成例,自大内即(紫禁城)至园(即颐和园),跸路所经,设彩棚经坛举行庆典。”
对大清王朝来说,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吗?
第三卷 日出东方 第八十章 甲午(三)
(更新时间:2005-10-15 20:16:00 本章字数:2366)
这一年是慈禧的六十大寿。宏丽的颐和园工了。
年初开始,宫廷内外就为筹备“六旬万寿庆典”而忙得不亦乐乎。光绪皇帝已下诏决定,让皇太后“在颐和园受贺,仿康熙、乾隆年间成例,自大内即(紫禁城)至园(即颐和园),跸路所经,设彩棚经坛举行庆典。”
对大清王朝来说,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吗?
在校阅北洋海军途中,李鸿章接到袁世凯关于朝鲜东学党起义的电报。当时他没有想到,这就是中日甲午战争的信号。
1894年6 月25日。紫禁城养心殿。天空乌云笼罩,空气潮湿而闷热。
李鸿章跪在砖地上,给光绪皇帝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
“李中堂平身,”年轻的光绪客气地说,“看座”。
李鸿章在凳子上坐定,才抬头看了看这位瘦弱而又清秀的当今皇上。
其时,颐和园已完工,慈禧长住于此,成天楼台水榭,歌舞湖山,每月只回紫禁城两次。这可苦了年轻的光绪,因为他必须每隔两天就要去向他叫作“亲爸爸”的皇太后请安,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从紫禁城出西直门到颐和园的漫长路途上。据说,这时候光绪见到慈禧,仍然时时不由自主地浑身战栗。但是,虽然表面上唯唯诺诺,诚恐诚惶,其实他内心早已心存不满。
在处理朝政上,李鸿章曾听军机的处的大臣们说,年轻的光绪可以说是大清自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以来最为勤勉的皇上。他虽然性格内向懦弱,却又心存大志。亲政后,一心想振作朝纲,发誓要作个“有道明君”,以改变大清自道光以来的颓势。他在自己的寝宫中悬挂起先帝康熙、乾隆的画像,梦想亲手创造一番业绩,再现大清康乾盛世,留芳史册。“亲政”后不久,就谕令将清世祖的《劝善要言》译成汉文,发给文武重臣人手一册,以为戒律。李鸿章的那本至今还放在书房的案头上。
他不能容忍官风士风的日益败坏,亲手整饬朝纲,多次喝斥一些昏聩无能,不务正业,成天只知吃喝玩乐的文武重臣。
他知道自己处在一个国门早忆洞开的时代,仔细阅读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冯桂芬的《校分庐抗议》,他的老师户部尚书翁同龢一起酌古准今,谈论“随宜变通”和“自强求富的道理”。
他甚至还开始学习英语,让京师同文馆的教习隔日就到宫中给他讲授。
在同外国人的交往上,虽然外国使节进宫觐见必须行“三跪九叩首”的大清规矩早已名存实亡,但自道光咸丰以来,硬要死撑着架子,不肯明令废止。光绪“亲政”后,不愿再沉溺于旧习,在中南海紫光阁接见外国使节,明令允许行免冠鞠躬礼。
“李中堂”,光绪开始发话了,“这次朝鲜事发,日本人以用兵相威胁,唆使朝鲜独立,朝鲜胆怯又惶惑受尽其愚弄。据现在情形看去,光是同他们讲理争辩,已无济于事,你说怎么处置才是啊?”
李鸿章一阵悚然,只觉得头上冒出一层细汗来。他沉思了一会,说道:“回皇上的话,臣以为朝鲜事发已有多日,我已有兵船和陆军兵队镇守。虽然日本人以用兵相威胁,但我再增加,恐怕会给他们落下我们先挑衅的借口,今后将难以收拾局面。”
近几月来,他对朝鲜的事情可说是伤透了脑筋。
“李中堂”,光绪有些生气了,说话也口吃起来,“目前日本已调大兵至朝鲜,形势危急。倘若日本威胁朝鲜签订条约,废除同中国的宗主关系,把朝鲜变成它的属国,再图换救也来不及了。我堂堂大清岂能坐以待毙?”
李鸿章愈发有些恐惶了。好在他是官场上的老手,什么场面都见过。他定了定神,沉着地说:“皇上息怒,臣罪该万死。为臣明白皇上的意思,依目前情形,臣准备一面在天津晤谈俄国公使喀西呢,看俄国是否肯出面压日本撤兵,一面再抽调军力增援朝鲜。”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