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帝国元年(1909年)1月5日,在乾清宫召开御前会议,与会者有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杨度、汤化龙等人,共同商讨土地改革的大事。
首先由农林部尚书汤化龙说明情况:
明清之际,经过长期战乱,经济残破,土地荒废,人口锐减。清朝确立全国统治之后,采取各种措施使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在农业方面,清廷奖励垦荒,招集流 民授以土地,资助农具种子,延长垦荒升科的年限,并
以垦地多少衡量地方官的治绩。故中原无地的人民纷纷向地广人稀的四川、云贵、台湾、新疆、东北、内蒙流 动。全国耕地面积增加,顺治中只有五亿多亩,乾隆时
达到七亿多亩。康熙八年,实行更名田,将明朝王公勋 戚、官僚地主占有的大批土地给予原耕之人,永为世业,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减轻赋税,除遇水旱灾荒
豁免和减收外,多次普免全国钱粮,减轻人民的负担。在 水利方面,投入大量财力物力治理黄河、淮河、运河、长
江、钱塘江、永定河,努力减轻水灾,保护人民的生命 财产,提高农业产量,保持运输畅通。重要的水利工程 有以束水攻沙的方式治理黄淮、修固荆江大堤、修筑江
浙海塘工程等。农业生产方面,在传统农业技术的基础 上,对耕作方法、灌溉、施肥、选种均有某些改进。北 方试行区田法种植水稻、南方种植双季稻,也获得一些
成效。特别在各地推广高产作物番薯、玉米,对于提高产量防止灾荒,供应口粮,保障人民生活具有重大作用。
经济作物方面,棉花种植甚盛,长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是著名的产棉区。江浙、广东种桑养蚕,获利甚厚。此外,茶叶、烟草、甘蔗、苎麻、蓼蓝等作物生产也很繁盛。
乾隆后期,清朝走过了全盛阶段而逐渐衰微。首先是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大地主田连阡陌,广大贫苦农民无地可耕,沦为佃农、雇农。地主出租土地,收取高额地租,往往达收获量的一半以上。地主还采取超经济的强制手段,逼迫农民服劳役,送节礼,进行人身控制。雇农或做长工,或做短工,工资微薄。农村中还有相当数量的自耕农,在自已的小片土地上耕作,一遇天灾人祸即倾家荡产。
在土地急剧兼并、封建剥削苛重的情况下,清代的人口却在迅速增长。康熙时在册的丁数近二千五百万,加上妇女老幼与隐匿人口,估计总人口约一亿多人。乾隆
六年(1741),全国第一次人口统计为一亿四千万人。一百年后,即道光二十年(1840)增至四亿一千万。人口增加三倍,但耕地面积并未相应增加。
清世祖顺治12年(公元1655年),根据明万历垦田数原额,剔除灾荒数,垦田总数减为4033
925.04顷。35每人平均16.69亩。后又继续增加到500余万顷。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垦田总数达6078430.01顷。36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垦田总数增加到7336
450.5顷,37每人平均28.72亩。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垦田总数达8 901
387.24顷,38每人平均32.54亩。乾隆五十九年,全 国人口三亿七千零四十六万,全国耕地约有九亿亩,每
人平均占有耕地不足三亩。人多地少,谋生困难,矛盾 十分突出,再加上历年发生水旱虫灾,粮价腾贵,饥民 遍野,社会秩序日益动荡。
要想建立一个稳固的政权,获得农民的支持,就必须解决土地问题,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条真理。
但如何解决土地问题,却是争论的焦点。
土地改革本身就是一场产权革命,但是就这场改革来说,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对地主阶级的土地实行无偿没收和无偿分配给农民的办法。它又分为实行土地国有和土地私有两种办法,前者将全部土地收归国家所有,然后无偿分配给农民耕种;后者则继续实行私有,只是将原来属于地主富农的土地无偿转为农民所有。另一种则是对私有土地实行数量限制,对多余土地实行有偿征收和有偿分配的办法,如日本。
前者以现实中的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改革为例。
中国大陆的土地改革,属于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土地改革,但是在具体作法上又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对阶级和阶层的划分非常详细;二是实行以农民私有为主体、以国家所有为辅的两种所有制结构。这种无偿没收和无偿分配的办法,特别是划分阶级以及对不同阶级实行不同政策的办法,对农村产权制度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划分阶级和成立农会的影响。由于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的组成部分。而划分阶级又是实行土地改革的前提。
将农村的所有人口都划分为不同的阶级和成立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领导下的农会组织是中国土地改革的重要特点,这既是土地改革的出发点,也对土地改革及其以后的农村政治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阶级划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土地改革作为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一方面需要依赖于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另一方面则实际上本身就是一场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和消灭另一个阶级的革命斗争。因此,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并领导民主革命起,就面临着确定谁是革命的敌人、谁是革命的朋友、谁是革命的主力军等,而土地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讲,则是为动员广大农民积极参加革命的主要经济激励。最早比较具体划分农村阶级和各个阶层是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则制定了更为具体的划分农村阶级标准。如地主、破产地主、富农、反动富农、上中农(富裕中农)、下中农、贫农、雇农(工人)、知识分子、游民、宗教职业者、地主富农兼工商业者、参加红军的地主富农分子、工本人为工人的地主富农家庭、地主富农资本家与工人农民相互结婚后的成份。建国前后的土地改革,则进一步将划分农村阶级的标准详细化和具体化。增加了“小手工业者”、“手工业资本家”、“手工工人”、“小土地出租者”、“小商小贩”、“开明士绅”、“恶霸”等。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