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和宦官之争,至少还使得权力集中在了中央。但是在多年的天灾人祸,导致了黄巾之乱的爆发,中央政府无力应对,不得不号召各地豪强自行组织武装力量平乱。
于是,各地豪强大肆发展自己的势力,权力慢慢从中央转到了地方。隐患因此埋下。
在各地诸侯的努力下,误国的宦官已经被整肃,黄巾之乱也差不多平息,挟天子的枭雄董卓也被杀死。按道理应该是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到来。
然而这才是乱世的开始。
很快大规模的内战爆发,汉室从此陷入万丈深渊,永远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汉朝就这样的走向了灭亡。
权力制度在中国很奇特,不能说没有制约。其实权力无论是在外戚还是在宦官,在中央还是在地方,都是一种相互制约的方式。只是这种"权力制约"的出发点与今天的"权力平衡"完全不同,前者是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后者是建立在人权和平等的基础上,所造成的结果自然谬以千里。
中国历史上所有朝代亡国的原因,大抵如此。
3.三国战略
三国鼎立的形成,固然一方面有经济制衡的原因,长江流域,发展到了可以自给自足的地步,尤其是江东、荆州、益州等地,没有像北方那样经历长期战乱对经济造成的严重摧残,保持了相对稳定,从而使得吴蜀具备了独立的条件。
然而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对人才的任用和执行了正确的战略。袁绍"四世三公"的门第,拥天下四州之地,北方豪杰之士纷纷归附。但"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仰亦人谋也。"(诸葛亮语)
荆州久为刘表经营,益州更是刘璋的根据地,他们兵精粮足,实力雄厚,却不免速败下场。这更不是天意,而是"人谋"的作用。
其实,曹操、刘备、孙权带领他们手下的文臣武将,生在中国历史的任何一个乱世,都应该能够一统天下。可惜命运作弄,将这些明君、名将生在了同一个时代,互相制约,难遂统一梦想。不过也正是这样,三国才能如此精彩。
魏、蜀、吴的成功,根本都是"人谋"的力量。他们的战略,都是审时度势才做出来的。有一定的成功,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其间又发生了许多不可预料的形势变化,战略的实施或多或少的未如人意。
魏、蜀、吴的战略人才、军事人才极多,他们各为其主,发挥聪明才智,制定、实行战略、战术,互相牵制,分分合合,让人眼花缭乱。
今天我们可以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三国的历史,知兴衰,明得失。可是历史总是一幕幕地重演,失败者"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为之一叹。
3.1.魏国攻略
曹操的战略才是真正的帝王战略。
三国战略一个最重要的抉择依据是汉高祖的战略,几乎所有的战略家都引用当年高祖的战略来确定自己的方向。但是真正像汉高祖那样能败而不馁,能采纳正确战略,知人善任的,只有曹操。
汉高祖的战略,只有像汉高祖一样的君主才能做到。
三国中的君主,从来没有人像曹操一样经历过这么多惨败,大部分的君主一败就一蹶不振,从此销声匿迹。唯有曹操,一次次坚强的站了起来,反省错误,勇敢面对。
勇气和冷静就是君主的魅力。
3.1.1.政治战略
"挟天子令诸侯"向来被称为曹操重要的政治战略。
"挟天子"的事情,董卓作过,李催做过,可都没得到什么好处。反而成了众矢之的,招致天下诸侯的攻击。凭什么汉献帝到了曹操手上就可以"令诸侯"了?
曹操为了"挟"这个天子,背了一世的骂名,孙权、刘备口口声声就是"汉贼"如何如何。可笑的是,曹操临死也没有篡位,倒是孙权和刘备迫不及待地称帝。
也不知道这中原军阀割据,豺狼猛虎横行,究竟是谁高举汉旗平定的。
孙权靠了父兄的基业,一个荆州是和刘备争得头破血流才夺回来。而刘备自命汉室正统,在中原混了几十年,每战必败,大大小小的诸侯几乎都投奔过了,最后在诸葛亮的帮助下连哄带骗的弄到了益州,荆州还不小心搞丢了。这些就是他们自以为能够称帝的丰功伟绩。
也不知道孙权、刘备对汉室做过什么贡献?对结束中原军阀割据做过什么努力?更有什么资格指责曹操?
这"不挟天子"的政治优势,他们倒是利用了个充分十足。
曹操曾说过"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果不其然,曹操死后,刘备、孙权如释重负,先后称帝。
看看曹操是怎么做的。
当董卓专权之时,"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觽各数万,推绍为盟主。"浩浩荡荡几十万兵马,好不威风。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