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后,袁绍病死,袁尚继位。袁氏实力犹存,曹操急攻不下。郭嘉指出"兄弟之间,权力相并,各自树党,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争",提出"举兵南向荆州,征讨刘表,以候袁氏兄弟之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而定也。"
于是曹操退兵,开始向荆州进兵。
袁谭、袁尚见曹操退兵,马上开始了互相算计。袁谭斗争失败,前来投降曹操。此时曹操军面临先攻荆州还是取河北的问题。
荀攸指出:"天下有事,刘表坐保江、汉之间,不敢展足,其无四方之志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若二子和睦,共守成业,天下事未可知也;今乘其兄弟相攻,势穷而投我,我提兵先除袁尚,后观其变,并灭袁谭,天下定矣。"
可见在曹操的战略中,荆州并非没在考虑之中,而是次序问题,主次问题。
辛毗也指出:"袁氏连年丧败,兵革疲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隙,国分为二;加之饥馑并臻,天灾人困:无问智愚,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灭袁氏之时也。今明公提兵攻邺,袁尚不还救,则失巢穴;若还救,则谭踵袭其后。以曹公之威,击疲惫之众,如迅风之扫秋叶也。不此之图,而伐荆州;荆州丰乐之地,国和民顺,未可摇动。况四方之患,莫大于河北;河北既平,则霸业成矣"。
曹操采纳了正确的战略方针,继续前进。直到收复并州。并商议西进乌桓。
曹洪等将领认为"袁熙、袁尚兵败将亡,势穷力尽,远投沙漠;今引兵西击,倘刘备、刘表乘虚袭许都,救应不及,为祸不浅",请求回军。郭嘉极力反对,认为"沙漠之人恃其边远,必不设备;乘其无备,卒然击之,必可破也。且袁绍与乌桓有恩,而尚与熙兄弟犹存,不可不除",以免后患。另外指出"刘表坐谈之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所以纵然曹操大军在外、远离国都,却不必担心。
西进之路极为艰难,"黄沙漠漠,狂风四起;道路崎岖,人马难行",曹操有回军的打算,郭嘉坚持"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备"。终于破乌桓,袁熙、袁尚逃往辽东。当时天气寒且旱,二百里无水,军又乏粮,杀马为食,凿地三四十丈,方得水。条件恶劣之极。
曹操回易州时,郭嘉病死。留下遗书,这就是郭嘉的辽东战略。
"今闻袁熙、袁尚往投辽东,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孙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击之,必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
曹操停兵耐心等待。不久,公孙康献上二袁首级。
至此,北方完全平定。
纵观曹操的北方战略,令人叹服。在曹操这些重要战略中,竟然大部分时候都需要不攻才能取胜,的确是难以想象。曹操面临的局面之艰难,对手实力空前的强大,实在是超过了三国任何一个君主,包括刘备。可以说,在战术层面上,曹操并不比对手强大,也没有占到很大的优势。可是曹操有一个强大的智囊集团,进行战略方面的策划,这点才是曹操傲视天下的绝对优势。而曹操本人能够采纳正确的战略,并且不错过可乘之机,的确是三国最优秀的军事人才,更是三国最杰出的君主。
北方安定,接下来就该南下。
曹操轻松的得到了刘表荆州,却遭遇到了赤壁的惨败,从此三分天下之势形成,统一天下的战略功亏一篑。
曹操不是不可能在战略上实现收复南方的。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贾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回过头来看,贾诩这个看似普通的战略,正是符合了不战而胜的道理,这才应该是正确的战略。
可惜曹操荆州得来太容易,对自己战术层面的能力过于自信,已经听不进去这些劝说了。
我们可以当当事后诸葛亮,来分析这个战略。
当时,为什么曹操集团的其他战略家没有提出这个战略呢?
首先,在曹操的天下战略中,荆州并不是最重要的。但荆州是东吴的要害,所谓敌之要地即我之要地。曹操和谋士们都有所疏忽,没有认识到巩固荆州的重要性。其次,曹操的谋士们多来自北方,他们熟悉、了解北方的情况,更了解曹操的北方对手,但是对南方的了解就相对不足,他们缺乏必要的"知彼"条件来做出正确的战略。
如果曹操按照这个战略执行,留曹仁、满宠守荆州,并且巩固荆州,训练水军。回军许昌,开始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另一方面,保持大军的"引而不发",充分利用"挟天子"的优势,从政治和军事上威慑对手,并且开展以外交为主的战略,等待时机。
而这个时候的南方,最难过的恐怕是刘备、诸葛亮了。刘备军手头上只有刘琦那儿骗来的万余水军,而且没有生存空间。搞不好真的要去投奔吴巨了。
吴蜀联盟也会彻底不存在。刘备不敢去投靠孙权,纵然可能因为受到曹操的威胁,刘备和孙权会有结盟关系,但此时此刻,占据联盟地位主导的必然是孙权,孙权和部下如周瑜、张昭等人都清楚的知道刘备是"虎",不能收为己用就要除掉。只要曹操不进攻,使得孙、刘同盟的基础不存在,刘备根本没法从孙权这儿占到便宜。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