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三人团”随军委纵队到达会理城郊外一个名叫铁厂的地方,就收到了林彪的这封信,信中写道:
……这段时间以来,部队在云贵川边东奔西拐,行军太多,而且走了许多不必要的弓背路。部队弄得精疲力竭,这样下去,部队会拖垮。毛泽东指挥部队不合适,建议换一个人指挥,以改变目前的困境。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几个军委负责人不要直接指挥军队,前线指挥最好叫彭德怀负责。
毛泽东震惊了。他是第二次接到令他震惊的林彪的信。第一次是在“古田会议”不久,林彪给毛泽东写了一封长信,在信中提出了道路怎么走,是走州打府,还是打游击的问题。毛泽东整整花了五天的时间,给林彪写了一封长达六七千字的回信。这就是后来人们所知的那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文章。
其实,这篇文章原来的题目是《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后来为什么改了呢?说来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
那是后来的1948年初,中共中央宣传部准备出版《毛泽东选集》,这封信也将编入其中,就给当时任东北人民解放军司令员的林彪去信征询意见,他很快回信中共中央宣传部,要求在这篇文章中再不要公开他的名字,并说这样可以“不在群众中引起误会”,避免国外“种种无端的推测”。
中共中央宣传部接到林彪的信后,立即报告了毛泽东。
毛泽东考虑到林彪的面子和顾及党内团结,同意将信的前面几段和最后一段删去,并将《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的题目改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此,在《毛泽东选集》里再也看不到毛泽东写长信批评林彪的内容。直到1991年《毛泽东选集》第二版问世时,此文的题注才再次真实地写道:此文是毛泽东当年写给林彪的一封信。
风云突变(4)
毛泽东这封回信的第一部分写得很长:
林彪同志:
新年已经到来几天了,你的信我还没有回答。一则有些事忙着,二则也因为我到底写点什么给你呢?有什么好一点的东西贡献给你呢?
搜索我的枯肠,没有想出一点适当的东西来,因此也就拖着。现在我想到一点东西了,虽然不知道到底与你的情况切合不切合,但我这点材料实是现今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使于你的个别情况不切合,仍是一般紧要的问题,所以我就把它提出来。
……我要提出什么问题呢?就是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我们行动问题。我以前颇觉,至今还有些感觉你对于时局的估量是比较的悲观。去年5月18日晚上瑞金的会议席上,你这个观点最明显。我知道你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的要到来,但你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因此在行动上你不赞成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而只赞成闽粤赣交界三区域的游击;同时在三区域内也没有建立政权的深刻观念,因之也就没有由这种赤色政权的深入与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观念。……似乎你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为徒劳,而希望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或做到某个地步了,然后来一个全国暴动,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形势的大革命。你的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我觉得是于中国的革命不适合的。……你的这种理论的得来,据我的观察,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最后阶段中相互争夺的殖民地一件事认识清楚。
在信的最后,毛泽东以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勉励林彪振作起来,丢掉悲观情绪,迎接革命事业对他的选择,不辜负他本人对林彪的厚望。毛泽东写道:
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眺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这一次,毛泽东没有这种激情了,而只有激怒。他决定立即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然而,毛泽东又一次宽恕林彪的同时,竟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他断定这封信是林彪的语言,彭德怀的思想,认为林彪是在比他年长八岁的彭德怀煽动下写成这封信的。
在会议期间,毛泽东严厉批评了彭德怀对中央“不满”的错误。
彭德怀对这飞来之祸采取了不抗辩、不申明、日久自然明的态度。因为他考虑到大敌当前,应以团结为重,不宜计较个人得失,遂主动承担责任,作了自我批评。他说:“我在困难中有过牢骚,由于鲁班场、习水两次战斗没有打好,也引起对新领导的某些意见,这是不对的。”
接着,彭德怀又说:“我们应当坚决拥护新领导,继续北上,与四方面军靠近。”
彭德怀的话是真诚的,他想用真诚的心去换取毛泽东对他的真诚理解和信任。可他当时没有想到,毛泽东对此事却耿耿于怀,在以后的24年中讲了4次,并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成了彭德怀的罪状之一。
那么,毛泽东当时为什么对彭德怀产生这种疑心?这也是事出有因。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