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车上,桓玄兴致颇高地对刘后说:
“刘裕风骨不凡,的确是当代的人杰。”
“陛下明鉴,”然而,容貌姣好的刘后却微颦娥眉,轻轻地叹了一口气,“不过,臣妾看他龙行虎步,顾盼自雄,恐怕总有一天会不甘心居人之下。”
“卿的意思是?”
“不如趁早除之。”
刘后轻启樱唇,认真地看着丈夫。
“什么?”
桓玄不由叫了出来。
“不行,”他嘟囔着,“朕还要平荡中原,除刘裕之外别无大将可用;等到收复关中、黄河一带,再作理会。”
“……”
两人都陷入了沉默。
“哎,别生气了。”
桓玄推了刘后一吧,刘后假装嗔目瞪了丈夫一眼。
“我才没生气呢,你们男人的事,我以后可不会再多嘴了!”
两人又都不好意思地相视一笑,刚才的烦恼也烟消云散了。
结束觐见之后,刘裕向桓修告别,骑上一匹枣红马,在明媚的春光里扬鞭飞驰往下榻的馆舍。
约摸十来分钟后,他骑过了习惯上被称为“大航”的朱雀桥,沿着秦淮南岸走了一段路,面前出现两行林荫。在林荫之间,就是京口衙门在京师的馆舍。
此时,门前有几名执杖的士兵正紧张地环顾着四周。
“已经来了吗?”
刘裕对他们大声发问,不等答话,他就翻身跳下马背,把鞭子一扔,大踏步走了进去。
“刘下邳!”
安静的馆舍立刻热闹了起来,房间里的数人齐刷刷地站了起来。
“诸位便是京中的倒桓义士了吧。”
刘裕一一行礼。
“下官刘迈。”
和弟弟刘毅一样,有一双小眼睛,只是皮肤略白净一点,脸颊上生了几点零落的麻子。
“王元德。”
“王仲德。”
这两兄弟都在四十岁左右,身材魁梧但又不失文雅本色。他们原本是北方士人,在二十年前前秦苻氏灭亡时,曾经组织义兵对抗如旭日东升般强盛的后燕慕容垂,兵败后逃来晋国。兄长王元德原名王睿,弟弟王仲德则原名王懿,分别犯了晋元帝司马睿和晋宣帝司马懿的名讳,入晋之后便弃了真名,以字行于世。
在一边陪伴的,还有何无忌。
“举义的事,无忌已经告知诸君了吧。”
刘裕丢开寒暄之语,单刀直入正题。
“是的。”
三人回答。
“那么,诸君意下如何?”
“自古以来,革命者诚非一族。但桓玄的行事,不仅浮躁虚伪,且又凶残暴虐,必不足以成就大器。”
弟弟王仲德拱手朗朗道来。
“吾兄弟二人愿助下邳一臂之力,驱除无道!”
“好!二位有何良策?”
仲德上前一步,从衣袖中取出一幅卷轴,“哗啦啦”在几案上平铺开来,是一幅建康台城附近的地形图。众人立刻趋步走近,一同注目聆听。
“天下之事,唯在一个‘密’字。机会来临之刻,应当火速动手,而不是谨慎拖延。”
仲德指向地图上的一座宫门。
“桓玄每夜都从此门出入,若要图之,只需在此设伏。擒获大逆,一夫之力足矣!”
“下邳等人于二月二十八日晨起事于京口、广陵,吾等则率家僮亲友于二十七日夜伏击桓玄于台城。两路并举,必可大功告成。”
兄长元德也朗声说,对刘裕投来请示的目光。
——想不到京中果然也有多谋骁勇的俊杰!
刘裕暗暗吃惊,点头称是。
“那么,伯群又有何打算呢?”
他注目刘迈。
“下官……任凭诸君差遣。”
看得出,他的眼神中有几分犹豫不决。
——不是个干得了大事的人物。
刘裕将刘迈和王氏兄弟及刘毅相比较,在心里暗暗叹了一口气。
“那么,就在本月二十七、二十八日大干一场,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壮举吧!”
他昂首说着,众人都露出了兴奋的表情。
次日,桓修收到刘裕的请假信:
“下官昨夜金创病发,痛楚无法自禁,打算离京返家,以作休养。望兖州与陛下恩准!”
桓修带着此信进宫告知,桓玄不由遗憾地叹了一口气。
“是吗?本想和刘裕多聊几次,加深了解的。既然如此,那只好来日再说了。”
他批准了刘裕的请求。
当天下午,原本是“金创病发”,用担架抬上船的刘裕,却神气活现地挺立在了返回京口的小船船头,翘首欣赏着秀美而又壮绝的大江两岸风光。
在他身旁,只有无忌和几名心腹亲信相随。
浩荡的江风从峡谷之间吹了过来,众人的衣袂都飘然欲舞,发出一阵阵“呼呼”的响声。
“无忌!”
刘裕拢着被风吹乱的鬓发,大声笑着说:
“下次再来建康的时候,就会是一幅急风暴雨、雷鸣电闪的景象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