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倒桓_韩之昱【完结】(21)

  二十九日下午,刘裕任命孟昶为府长史,守卫京口,檀凭之则为府司马。亲自与刘毅、何无忌等一千七百人前往竹里驻军,向四方送去檄文。宣称益州刺史毛璩已平定荆楚之地,江州刺史郭昶之正奉晋天子在寻阳反正,王元德等人已率部曲占据石头城,诸葛长民则夺取了历阳,命令各处官府军队立刻反正归降。

  “荒谬!一派胡言!”

  这份檄文也送到了桓玄的手中,他满脸通红,把檄文撕得粉碎,还不解恨,用脚狠狠地踩了几下碎纸片,才忿忿地坐了下来。

  “所有官员都前往省中,事态紧急,不许呆在家里!”

  “任命新安王桓谦为征讨都督,总督讨伐反贼军事!”

  “由东兴公殷仲文代替死难的安成王桓修,担任徐兖二州刺史!”

  一条条诏令火速从宫中发出,并急召重臣要员入宫商议讨伐之事。

  ——陛下十分忧虑。

  一见面,众臣心里不禁都有所察觉。就在这一两天里,桓玄的鬓角很明显多了几十茎白发,目光呆滞,脸色也很憔悴。

  “反贼残害重臣,窃据城池,必须尽早将其剿灭,以正天威!”

  方脸膛的桓修声音激动地说着,他对胞弟桓修之死十分悲痛。

  “不错!”

  众人纷纷附和。

  桓玄有些疲倦地抬起头,看了大家一眼,冷峻地说:

  “不行。”

  “陛下圣明,但还请将理由告知下臣。”

  桓谦失望地发问。

  桓玄“腾”的从龙床上站了起来,用一种高亢的,像是病人般的尖锐嗓音大声说:

  “彼等士气锐甚,都是些不要命的凶徒。一旦我军轻敌浪战,初阵蹉跌,彼等便成大气,吾方也大事去矣;为今之计,只有屯重兵于覆舟山,以逸待劳。彼等空行二百里而无所得,锐气自然减损,又忽然撞见大军,必定惊愕万分。我军按兵坚阵以待,不与之交锋,彼求战不得,自然散走。此乃上之上策也!”

  桓玄也经历过数年的战阵,对兵法有一定研究,这一方案,便是他苦思冥想定下的计策。

  “陛下的战法固然有理。不过——”

  卞范之也站了出来。他是桓玄创业时代就辅佐左右的谋主,和桓玄又是少年交好的玩友,是个目光深隽、思维缜密的人。

  “如今反贼气焰张天,四处都有贼党蜂起响应。如果只是消极防御,恐怕一旬之内便当有半壁江山尽为贼有!不论初战能否成功,京师附近总还有三万人以上的庞大军队,一波波发起连续攻击,再从西州征发兵士前来助阵。反贼不过盘踞了两州的治所,无论兵力还是补给都十分有限,必定无法经受这样的车轮攻势。请陛下明察!”

  “是啊,千万不能贻误战机,养虎为患啊!”

  桓谦也连忙进言。

  “唔。”

  桓玄目光游离,又垂头丧气地坐了下来。

  “众卿难道都主张尽早出兵吗?”

  “是。”

  大多数人都附和桓谦、卞范之两人的意见。

  “陛下!”

  一个满面虬髯的大将大踏步走了出来,单膝跪下。

  “请让末将提兵三千,足以碾平京口乱党!”

  他名叫吴甫之,是桓玄麾下以骁勇善战闻名的战将。

  “末将也愿出阵!”

  这是另一位名叫皇甫敷的将领。

  桓玄叹了一口气:

  “既然诸卿一心求战,朕也只好遂了卿等的心愿了!不过,若是因此败了大事,可轻饶不了各位!”

  他当即下令由吴甫之率三千兵为第一阵,皇甫敷率两千兵为第二阵,先后向竹里进发。

  会议结束之后,众臣纷纷告辞退下,殷仲文留在最后,看见桓玄仍仰天长嘘短叹,脸如死灰,他便小步走上台阶。

  “陛下?陛下?”

  “嗯,什么事?”

  仲文竭力装出一副胜利在望的喜悦表情,笑着说:“刘裕等人,不过是乌合之众而已,势必无成,陛下何必如此忧虑?”

  “唉!”

  桓玄悲凄地叹着:

  “刘裕,足为一世之英雄;刘毅家里连一石一担的储粮都没有,赌樗蒲时却敢一掷百万钱;何无忌骁勇善战,不亚于他舅舅刘牢之。这样的三人共举大事,怎么会‘势必无成’呢!”

  说着,他眼里不禁泪花闪动,无力地摆了摆手,仲文只好就此退下了。

  经过一夜的休整,竹里的义军都十分活跃。这一天的清晨,刘裕收到了京师送来的情报。

  “伪楚军已经出动了!”

  他大声笑着,召集重要将领及各队的队长前来传看报告。

  一千七百人的义军,由刘穆之分为十来支小队。划分的标准为按士兵原籍的州郡,同乡人都编在同一队中,由同乡中有名望才干的人充当队长。从将领到小兵都是熟识的老乡,指挥起来自然得心应手。虽然只是一件不容易想到的小事,却也说明了穆之过人的统率眼光。

  “既然来了,就把他们打回去!”

  众将都斗志昂扬,高声呼喊。

  “好,那就立刻拔营出发。管他有多少人马,见一军就击散一军,直到攻进建康都为止!”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