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东顺听了这颠倒黑白的话,气得发抖:“工期拖延是设备没按期到货造成的,有些部件到货延误快一年了。已到货的阀门、容器,出厂没有加保护措施,在潮湿环境中放置这么长时间,早就锈得一塌糊涂了 ……”
设备制造驻厂是侯清德负责。他不懂技术,雷东顺说的道理听不明白。听话听音儿,瞧老雷说话的神气,估摸这事儿自己有责任,不等老雷说完赶紧先发制人:“雷东顺,你不要找借口。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设备出厂了,到现场就是你的责任!”
朱院长知道这事儿侯清德有责任,不懂技术的人跟他讲不明白,事已至此只好息事宁人:“你们不必争了。有问题的设备和零部件,尽快安排设备工厂加班抢修。”
侯清德听朱院长在和稀泥,心里不满意,就说:“明摆着问题出在现场,老雷工作带情绪,一直没有抓紧,才会延误。”
雷总想说话,朱院长抬手制止他,朝着老侯说:“老雷他们工作很辛苦,应当肯定。”
老侯瞪着眼:“辛苦啥?事儿明摆着,老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见以攻为守战略已经奏效,怕惹出新的麻烦,也不敢再纠缠下去。
雷东顺尽管听到侯清德的话很生气,一出会议室大门就把它抛到了脑后,跟林平山一起,领着张天伦去设备工厂,检查赶制通风系统缺件的情况,这是目前的关键。
设备工厂的钣金车间,“咣,咣”敲打铁皮声、“嘶,嘶”切割角钢声,震天响着,把厂房的空间填得没有一丝空隙。“哗,哗”砂轮打磨,溅出一片片金花火龙,似节日烟火礼花。
第四章 困谷奋争(17)
张天伦好久没见到这种繁忙景象了,非常高兴:“想不到设备工厂的干劲儿这么大。”
“设备工厂正在研制钴同位素工业探伤机,希望核反应堆尽快运转起来,为他们生产同位素,”林平山解释说。
雷东顺听了,感慨地点点头。他经历得太多了,平日松松垮垮,大兵压境临阵磨枪,加班加点组织短兵突击赶工,早已是国内司空见惯的现象。
十二
一个月后的下午,雷东顺把林平山叫到办公室来,对他说:“我国开始对外开放了,准备往国外派遣首批留学生,我和宋书记商量把你推荐上去了。这次出国要通过国家统考,先在院里考英语进行选拔。刚才科技处来电话说,明天上午考英语。”
林平山又喜又愁:“我一点儿准备也没有呀。”
“规定不准预先通知的,”雷总说,停了一会儿,意味深长道:“宋书记跟我商量过,准备培养你将来接班,你要加把劲儿。”
林平山感激地看着雷总:“我一定尽最大努力,决不让领导失望。”
晚上回家,林平山把这事儿跟周玉茹说了。她着急起来:“这两年你一直在工地忙着,英语好长时间没碰了。这可怎么办?”
林平山咬咬牙说:“现在只有背水一战了。我把清华大学学的英语语法连夜复习一遍吧。”
周玉茹紧忙说:“我来做饭,你赶快把书找出来复习吧。”
林平山一口气复习到下半夜两点半,才把两本语法书看完。第二天早晨五点半,他又爬了起来,进行重点复习。极度紧张下,脑子特别清醒,看过的内容大部分都记住了。
等到八点开始考试,看了考卷,除了两道题有些模糊外,大部分都心中有数,清华大学打下的英语功底帮了他的大忙。
林平山顺利通过了研究院的考试。
到省里参加统考他有时间作充分准备,考了第一名,被部里首批公派法国留学。
因为是核工业系统往外派遣的第一批留学人员,林平山到北京的部机关大楼,卢坚副部长亲自审查林平山准备往国外送去的履历表和相关资料。
他把林平山叫到他的办公室,对填写的内容逐条审定。
看到科研成果这一栏,他问:“这里有没有八二六项目的内容?”
林平山是以北京物理所研究人员名义出国的。他答道:“没有。因为是保密的,不能在公开的科技刊物上发表。”
卢副部长听了,点点头:“是啊。干咱们这行,无名无利,就得有这种自我牺牲精神才行。”
他的话,让林平山想起了邓稼先他们这些归国的科学家,为了研制核武器隐名埋姓几十年。
这几年,林平山多次随同雷总向卢副部长汇报过工作,跟他比较熟悉。卢副部长谈吐如文人般温文尔雅,已经感觉不出当年叱咤风云的将军威严。这位领导过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的研制,为创立共和国南北转战屡立战功的将军,和蔼朴实平易近人。跟他谈话,时时感受到一股暖意。
在核武器设计研究院工作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他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先是不停地检查检讨,后来甚至没办法工作,氢弹试验要开始了却无法找到他。
“文化大革命”年代,跟别的单位一样,设计研究院的群众分成了两派,没日没夜地打“派仗”。这时候,卢坚表现出独特的性格和超常的睿智。他有意识地主动当起了“八级泥瓦匠”,就是“高级和稀泥工”。当时,向对立的两派做思想工作,叫做“和稀泥”。和来和去,还真和出成效来。经他耐心向两边做工作,其中一派被说服了,派代表找另一派商量:“我们暂停争论吧!把这一段的科研项目搞出来,以后再争高低。”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