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失败,隋炀帝并不死心,又在大业九年(613年)再次御驾亲征高丽,这次刚到达前线,后方就出现了杨素儿子杨玄感的反叛,洛阳被重兵围攻。杨广听到消息,赶忙退兵救援洛阳。军资、器械、攻具及营垒都丢弃在了前线上。第二次出征又虎头蛇尾地收场了。
隋炀帝当然不甘心,于是在平定了杨玄感的叛乱之后,又于大业十年(614年)二月,下诏征发天下兵马百道俱进,第三次伐高丽。但此时民变不断,人心离散,一路上士卒相继逃亡,军队越走越少。而所调征的军队也有很多失期不至,有些半路逃亡,有些路中为义军所阻,就地和当地人一起造反了。不过这次在平壤附近,隋朝的水军打败了高丽军队,高丽因几次大战,国内困弊不堪,遣使请降,隋炀帝就趁此台阶罢兵。三征高丽,最终还是无果而终,而此时隋朝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不顾臣下反对,第三次到达了
扬州。由于杨玄感造反时已经焚毁所有龙舟水殿,他又下诏重新制造几千艘大小船只,形制比先前更宏丽精制。此时天下糜烂已极,不仅民众群起反叛,连勋贵大臣也巧立名目起兵,不听朝廷节制,占据重要城镇。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攻占都城长安,迎立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隋炀帝内心深处已经明白天下纷乱是无法收拾的了,因此无心北归,留在扬州成日与宠幸妃嫔千余人饮酒作乐,荒淫日甚。但他心中的烦闷是这种淫乐的生活所消解不了的,每天要由好几个嫔妃轻轻摇晃着他才能睡着。尽管如此,他还强作达观,萧皇后劝他外边群盗蜂起,要以社稷为重。他就说:“人生能几何,想也无用,别说那些烦心事了。”又宽慰萧皇后:“那么多的人想把我赶下去,代替我来做皇帝。我就是被赶下去了,也能做个
长城公,你也能做第二个沈后,咱们还是喝酒吧,何必自寻烦恼。”长城公是陈后主降隋之后的封号,沈后则是他的皇后。隋炀帝已经很清楚,自己要遭到像陈后主那样的亡国命运了。不过,他也不免为自己的性命担心。一天,隋炀帝对着镜子发呆,然后对皇后说:“这么好的头颈,会是谁来砍呢!”皇后大惊,问何以言此。隋炀帝就苦笑着说:“贵贱苦乐,往复循环,有什么值得悲伤呢。”为了以防万一,他甚至将毒药带在身上,免得被人折磨,不得好死。
但这一天还是要到来的。天下大乱,扬州周围也是摇荡不已,粮食渐渐吃完,从行的禁卫军多是关中人,人心思归,不时有兵将逃亡,斩诛多人也止不住。有宫人向隋炀帝告发宫廷宿卫想要谋反,不料炀帝大怒,将该宫人斩首。而后再有人告变,连萧皇后也劝说宫人不要再冒死进言:“天下事一朝至此,情势已然是无可救药。不用上奏了,徒令皇上忧烦。”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炀帝的亲信宇文化及发动了兵变,隋炀帝最后被勒死,时年五十岁。他死后,萧后叫宫女拆去床做成棺材以装殓尸体,宇文化及将他葬在扬州西边的吴公台下。后来又于贞观五年(631年),移葬于雷塘。同年五月,李渊逼杨侑退位,自行称帝,是为唐高祖。隋朝灭亡。
唐僖宗李儇
宦官推选的“门生天子”(1)
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他的第五个儿子,十二岁的李俨改名李儇,被立为皇太子。同月,唐懿宗病死,皇太子李儇即位,是为唐僖宗。
据《旧唐书》的记载,立这个十二岁的小孩是乃父唐懿宗的意思,还夸了他一番“孝敬温恭,宽和博厚,日新令德,天假英姿,言皆中规,动必由礼”。且不说李儇到底是不是这样,拿这么一堆好词用来形容一个十二岁的小孩,就已经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了。或许,史官们就是要用这种办法来暗示事情的真相:其实,拥立这个十二岁孩子的,并不是他的父亲懿宗皇帝,而是宦官神策军左军中尉刘行深和右军中尉韩文约。
堂堂大唐的天子竟然由宦官拥立,这听起来有点令人不可思议,却是唐代中后期以来宦官权势日盛的结果。唐代宦官掌大权起于唐玄宗时期的高力士,他经常代替皇帝阅览各地奏表,小事就自行裁决,连丞相李林甫、杨国忠都要巴结他,太子李亨甚至称他为“二兄”。但高力士虽然掌权,却一直对玄宗忠心耿耿,可后来的宦官就未必都能这样了。唐肃宗、代宗时期的大宦官李辅国,专权跋扈,不可一世,连肃宗皇帝都要看他的脸色。肃宗一死,他对刚即位的代宗皇帝说:“大家(唐代宫中对皇帝的称呼)但居禁中,外事听老奴处分。”代宗看他如此骄横犯上,自然气得要命,可忌惮他的权势,也不敢表现出来,只好暗地里派刺客把他杀掉。但代宗皇帝也是好了伤疤忘了痛,这边刚杀了大宦官李辅国,那边又开始重用另一个大宦官鱼朝恩。也许,从皇帝的角度看来,宦官是自己的家奴,即使让他们大权在握,也不过是代替自己行事而已,一旦收回权柄,依然是一个家奴,用起来会比外廷的臣子放心吧。但事情的发展却未必总如人意。随着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中央的军事力量实际上已经归于他们的掌握之中,有道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宦官们有兵在手,那气势就与以往不同了,对于皇帝主子,也渐渐地不放在眼里。皇帝心中不平,就想依靠外廷官僚的力量除掉宦官,如顺宗时期的“永贞革新”和文宗时期的“甘露之变”,但却都以失败而告终。唐文宗甚至气得说自己还不如汉献帝,汉献帝还是受制于权臣,自己却是受制于家奴。宦官既然制住了皇帝,那皇帝的废立也就在他们的掌握之中,从唐穆宗起,唐代有九个皇帝,其中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这七个皇帝就都是宦官所拥立的。宦官们自恃拥立大功,自称为“定策国老”,这些被他们拥立的皇帝,反倒成了他们的“门生天子”。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