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对木工活儿精益求精,还有更加精巧的“作品”。他曾在庭院中仿照乾清宫的样式,建造了一座小宫殿,高不过三、四尺,曲折微妙,巧夺天工。又曾做沉香假山一座,其中池台林馆无不俱备,雕琢细致,堪称一绝。他不光做模型,还把这份天分用在真正的宫殿建造上,
天启五年(1625年)到天启七年(1627年),朝廷对中极殿、皇极殿和建极殿进行了规模巨大的重造工程。从起柱、上梁到插剑悬牌,整个工程中皇帝都亲临现场,对宫殿的修建提出了不少意见。他的雕镂技术也不差,曾经做过十座灯屏,上面雕刻着“寒雀争梅图”,细致精巧,形象逼真。他还会刻印,曾经给奶妈客氏和她的“对食”魏忠贤各做过重三百两的金印,一个的印文是“钦赐奉圣夫人客氏印”,一个的是“钦赐顾命元臣忠贤印”。看来他真是时刻也离不开这两个人,彼此之间感情深厚,连做点东西都想着他们。
离不开奶妈的
小皇帝当然很喜欢玩。不过他的很多游戏都显得十分孩子气。比如,他曾经在大殿上悬挂一枚银铃铛,然后让宫女们蒙着头在殿里随便乱跑,谁要是碰到那个铃铛了,就把铃铛赐给她,再挂一枚接着玩。他还很喜欢捉迷藏,经常藏起来让宫女们找他。他又喜欢花,袖子里常常揣着很多花花草草,老远就能闻到香气。所以,尽管他藏得隐蔽,宫女们也早就从香气里判断出他在什么地方了。不过为了不让他扫兴,就故意装作找了好半天才找到,逗得小皇帝十分高兴。到了冬天,皇宫花园西苑的池子就冻住了,冰冻得十分坚硬。皇帝就让一群太监和他一起玩冰戏。他亲自设计了一个小拖床,上面小巧玲珑,只能坐一人,再涂上红漆,安一个顶篷,周围用红绸缎为栏,前后都设有挂绳的小钩。皇帝坐在拖床上,让太监们牵引绳子,一部分人在上用绳拉引,一部分人在床前引导,一部分人在床后推行,一起用力,拖床行进速度极快,一会儿工夫就能往返数里,皇帝玩得十分高兴。
后来,他把自己的精巧手艺也运用到各种游戏中来。他曾经设计过一个精致的喷泉。用大铜缸盛满水,在缸底凿洞并设置机关。机关一开动,水就喷了出来。先是倾泻如瀑布,接着散落似飞雪,最后则拥起一股高高的水流,笔直而上,有如一股玉柱。这时,事先藏在缸底的许多镀金木球也翻滚而出,拥上水柱的顶端,盘旋上下,好长时间都不落下。皇帝经常和嫔妃们一起欣赏,到了精妙之处就喝彩不已。
他还设计过精巧的“水傀儡”。其实就是由艺人直接操纵木偶在水面上表演故事的木偶戏。当时这些偶人已经雕刻的十分精巧细致,表演也十分繁复,但皇帝还要精益求精,又对之加以改进。他亲自雕刻大约二尺高的彩画木像男女,神态不一,都是只有双臂而无腿足,在木人底部安置一个机关,用长约三尺的竹板作支撑。有了“演员”,就要设计“舞台”。他又用大木头凿钉成一个长宽各一丈的方木池,里面的水灌到七分满,还在水中放上鱼、虾、蟹,让它们游来游去。又放进水草,使之浮在水面上。接着在这个木头池子下面放上凳子支起来,周围用纱围成屏幕,就成了水傀儡的戏台。
于是表演开始,艺人们随剧情将木人用竹片托浮水上,让它们进行各种表演,皇帝在一旁津津有味地观看,不停地喝彩。据记载,当时宫中常演的剧目有《东方朔偷桃》、《三保太监下西洋》、《八仙过海》、《孙行者大闹龙宫》等,听着名目,就知道都是一些“热闹戏”,装束新奇,扮演巧妙,活灵活现;忽而妖魔毕露,忽而神鬼乱出,正对了小皇帝的胃口,他就更加如醉如痴了。
不但是这种“水傀儡”戏,小皇帝对真正的戏剧表演也兴趣不浅。他这种兴趣是从对军事的爱好上来的。他本性好武,在魏忠贤的撺掇下,就在宫内设立内操,挑选年轻的太监排兵布阵,玩打仗游戏。而且还玩得像模像样,规模越来越大,后来竟凑到了上万“勇士”,个个身批铠甲,服饰鲜明,整天操练不休,喊杀声不绝于耳,锣鼓之声响彻宫内外。皇帝自己还骑马亲自上阵,作“大军”的统帅,顾盼神飞,得意洋洋。看到皇帝把好好的皇宫弄成了大练兵场,大臣们都觉得太荒唐了,纷纷上奏请皇上结束内操。可皇帝正玩得高兴,才不肯听他们的呢。
不过如此闹腾,毕竟上不了战场,也就和做戏一般。所以皇帝看到关于打仗的戏也就特别兴奋,热切地希望在里面扮演一个角色。皇帝很有专业精神,演起戏来也一丝不苟。他曾经排演过一个戏。其中有一场是“雪夜访普”,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在大雪之夜拜访宰相赵普,商议如何统一全国的事。既然叫“雪夜”,可见是冬天,剧中的人物都要穿冬装。可皇帝拍戏那会儿正是初夏,天气热得要命。不过小皇帝一定要演得像,所以冒着酷暑,披上厚厚的大氅,又戴上了棉帽子,尽管汗流浃背,依然坚持演了下来。
“万岁”在这里投入地玩,国家大事是不管的。不过这也不用他管,因为有一个“九千岁”,已经都替他料理了。
倚重宦官,惊吓而死(1)
明熹宗特别宠爱奶妈客氏,她的“对食”魏忠贤也就跟着鸡犬升天,做了司礼监的秉笔太监。这个职位权力极大,不但是宫中的太监头儿,还因为对大臣们的上奏有批答的权力,甚至于相当半个皇帝,要是皇帝是个不管事的,如熹宗这样的,那就几乎是整个皇上了。不过既然叫“秉笔”,可见从事这个职位的太监魏忠贤得有很高的文化素养才行,否则也看不懂那些写给皇帝的奏章是什么,更不要说批答。熹宗又是个文盲,这秉笔太监的作用就更加重要。但是,巧得很,他这个秉笔太监魏忠贤,竟也是一个文盲。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