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马立在岭上,足足听了半个时辰才勒转马头。回来的路上,洪承畴说:“据臣看来,吴三桂已支持不多久了,此时必引颈而望援兵,急于星火。”
多铎说:“只怕未必。吴三桂不是也有五六万人马么,山海关城池那么坚固,他应该是攻不足而守有余。”
洪承畴摇摇头说:“不然。此番李自成是倾巢而出,志在必得。山海关城池虽然坚固,那是指它面向东北的一面,若从关外进攻,确不易攻破。但眼下流寇是从关内来,攻的是西南面,那正是关的薄弱所在——”
“洪先生说得是,看来,我们终于水到渠成了。”多尔衮信心十足地点头,说,“孤料定,吴三桂一定会亲自前来请兵。”
阿济格尚有些不信,说:“他不投降,不亲自来见我们,明天我们便杀进关去,先灭吴三桂,再战李自成。”
多尔衮连连摇手说:“不必了,你那是多此一举。”
话未说完,前营统领鳌拜遣一个巴牙喇兵匆匆跑来,于马前跪奏道:“启禀摄政王爷,祖大寿派人来送信了,说吴三桂将由祖大寿陪同,亲自来御营求见。”
多尔衮不由望了两个兄弟一眼,说:“如何?涸辙之鱼,犹望西江之水,何况他一个大活人呢?洪先生,看来,明天一仗可有几分惨烈。”
洪承畴尚未答言,一边的多铎却早已热血偾张,浑身是劲。说:“料敌决策,十四哥真是没得说的,至于上阵,明天就看我们的好了。”
阿济格口虽没说,面上却也露出了喜色。
当下,多尔衮传旨:着吴三桂来行辕相见。又吩咐左右,务必盛张军威,不能让吴三桂小觑!
七 雄关内外(26)
威远堡在欢喜岭山后,距山海关不过十五里,原是山海关的前哨阵地,有一座小小的城池,可设兵守戍,眼下它成了多尔衮的行辕。
吴三桂真的亲自来了,且“从头做起”——于百忙中,将自己的头发按照满人习俗剃发结辫,就像一个虔诚的朝觐者,一步步走向威远堡。
还在路上,祖大寿便向他交代了该注意的礼仪。说多尔衮眼下已不是议政王而是摄政王了,满朝上下,除了年幼的皇帝,便唯他独尊,见他与见皇帝无异。拜见时,切不要再提借兵之事,因为这势必招致多尔衮的不满,只说为报君父之仇,诚心归顺大清,愿为前部,势死消灭流寇。
吴三桂都一一记在心里。
有祖大寿这个总兵官带路,他们一行不但没有遭遇任何阻拦,且受到了十分隆重的礼遇。吴三桂虽心绪不宁,但仍很留意——他们爬上欢喜岭,才走了不到两里地,便望见岭下山谷里,白色的帐篷像星星,密密麻麻,掩荫在林木间,东一处,西一处,井然有序,连缀成一大片一大片,就像一条条的街市,鼓柝之声,清晰可闻,猎猎旌旗,直达天际。
吴三桂约略估算一下,没有十五六万兵马,撒不开这么大的营盘,而最令他羡慕不已的,是他们的铁骑,满洲人以善骑射著称,这以前,他们入关作战,在平原上纵横驰骋,明军只能以极少的骑兵与之周旋,而以步兵对骑兵,简直不成对手,追击时,连风也摸不着,一旦对阵,又成了他们任意杀戮的对象。
眼下,摆在吴三桂眼前的,便是令人眼花缭乱的骑兵,一色的东北大汉,一色高大的蒙古大马,配上明盔亮甲,很是齐整。
十多年来,吴三桂一直与清兵打交道,对清兵的营伍较了解,但从未像今天这么近距离地看他们。眼下,八骑兵全列为一组一组的方阵,骑兵在前,步卒在后,面向前方,他们一行则从旁边走过。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北坡上的正黄旗的兵,他们身上是一色的金盔金甲,远远望去,黄橙橙一片像油菜花;紧挨正黄旗的便是镶黄旗,他们虽也是金盔金甲,但他们的衣甲上镶了一道红边;而在南边,也有两队骑兵在站队,左边是正红旗,他们的衣甲皆尚红色,所以望去像着了火一般;而镶红旗的人马则在衣甲上镶了一道灰边,看去也是红红的一片;右边为两蓝旗,正蓝旗通身纯蓝;镶蓝旗则在衣甲上镶了一道红边;只有两白旗最威武,因为他们衣甲尚白,人穿着显得精神,他们挨着两蓝旗,在夕阳衬映下,远远一望,如一片蓝天白云。
吴三桂心里清楚,努尔哈赤创建的八旗制度,最先原是在狩猎行围的团伙基础上形成的,每三百人为一牛录,设牛录厄真为主事,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厄真为主事,五甲喇为一固山,设一固山厄真为主事,固山厄真即为旗主,统领步骑约七千五百人。以旗统人,以旗统兵;出则备战,入则务农。
吴三桂一面看,一面在心里细数。摆在这里的,不但有满洲八旗,还有蒙古八旗和汉八旗。这么一推算,他不由在心里说:乖乖,此番多尔衮硬是起倾国之师前来,怪不得行程缓慢。
祖大寿一路陪着吴三桂,一边走,一边注意观察他的神色,待见到八旗大军全队出迎,已是一脸的惊喜,又是一脸的疑惧。祖大寿看在眼中,心里明白,吴三桂,这个颇有些桀骜不驯的外甥,眼下已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了。
转过几个山坡,部伍更严整了,这时,威远堡已隐约在望。他们来到堡下,只见沿山坡拾级而上,两边站两排侍卫,一个个身材高大,袍褂整齐,执戟荷戈,肃然直立,而堡塞两旁,一门门的红衣大炮,正一齐将炮口对着山海关方向。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