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百事缠身,根本就来不及处理吴襄的丧事,更关心的还是自己的命运——他不明白摄政王何来此举?无奈之下,向前来传旨的承宣官打听,承宣官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倒是一边的豫亲王多铎知机,说:
“这还不明白吗,流寇虽败,但北京城仍在他们手中,我们能让流寇有喘息之机吗,进城岂不是多此一举?”
吴三桂口中点头称是,心中却也暗暗叫苦——原想效申包胥秦庭一哭,兴楚灭吴,到头来却落得驱狼迎虎,让多尔衮反客为主。但事已至此,悔复何及?迫于形势,只好下令:本军就地扎营,不必再进城内。
这一来,那些还有个人私事的人,或家小在城内的人,怕清兵乱来,不由骂起娘来,可吴三桂只能装聋作哑了。
七 雄关内外(35)
他略作收拾,便偕高第、冯有威、郭云龙、杨坤去见摄政王。
摄政王的黄色帐殿,就扎在石河岸边,那是一座巨大的方形帐篷,前后左右各有四座较小的帐篷,将这座大帐包围,周围是荷戈持戟的侍卫,一个个翎顶辉煌,锦袍灿烂,显得十分威武和肃穆。
吴三桂在豫王多铎的引领下,终于来到了帐殿前,只见多尔衮偕阿济格、三顺王、范文程、洪承畴等王公大臣,一齐迎立在帐外。吴三桂赶紧上前,欲行大礼,但此番摄政王却一下抢上前,双手将他扶住,又抱住他的双肩,脸几乎挨着脸,平地转了一圈。
吴三桂明白,摄政王爷这是与他行满人的“抱见礼”,行过此礼,表示他们已是亲如一家了。
这时,帐外大道两边,仪卫盛陈,紫电青霜,十分耀眼。多尔衮拉着吴三桂的手,并肩走进大帐,阿济格、多铎、范文程、洪承畴等一班王公大臣及高第、冯有威等一班降将紧随其后。进帐后,多尔衮面南而立,一个承宣官手捧一卷黄绢上前,打开来,大声喝道:
“吴三桂听封。”
吴三桂一怔,还未明白是何事体,身边的多铎、阿济格、范文程、洪承畴等文武官员早齐刷刷地跪了下来,就像倒了一片土墙似的,吴三桂不由双腿一软,也跟着跪下了,于是,承宣官念旨。
这是以顺治皇帝名义下的一道恩诏,诏旨中,正式封吴三桂为世袭罔替平西亲王,赐他的东西,更是多得不能胜数,什么玉带、蟒袍,貂裘、骏马——凡是一个满清王爷该有的行头,他都有了;高第、冯有威、郭云龙、杨坤等,也各官升三级,并赏赐很多尚方珍物。
吴三桂此时早把光复明朝的事丢到脑后了,崇祯皇帝那吊颈鬼的幽灵,也已离他远远的。不过话也说回来——面前的局势,如做成了的笼头,紧紧地套住了他的嘴,也容不得他稍有犹豫。再说,自己这几万人马,已被李自成杀得七零八落,若不是八旗兵及时出现,真不知要到何处去收尸,眼下终于胜利了,这以前,崇祯皇帝也不过封你一个伯,而顺治皇帝一封就是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你又还要怎样?
覃恩普敷,皆大欢喜,众人无不弹冠相庆。但无论如何,吴三桂却笑不起来——他那父亲吴襄,就杀在今天,此时此刻,关外死尸山积,还不知吴襄身子在何方?身为人臣,忠是不能尽了,难道就连孝也可不尽?
于是,别人早已换了顶子和袍褂,他却是一身重孝,就在众人相互祝贺之际,他退在一边,唤过亲信家人吴如孝,令他带几个可靠的人,带着吴襄的头,去寻找身子相配,到时隆重下葬。
其实,吴三桂尚不清楚,就在他们杀败李自成之后,阿济格与多尔衮之间,有过一场争执。依阿济格的,便是要回军杀到关里去,将关内的汉民,统统杀尽。原来阿济格恨山海关屡次将他们阻挡,使他们大清铁骑不得其门而入,此番终于得手了,所以,他要屠城。
多尔衮不由怒斥阿济格,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这个不听话的十二哥督住。为防他暗中仍动杀机,乃派他率师随吴三桂追击李自成;这里却出告示,令山海关的军民,全体剃发,改着满人服装,一切都得遵从满人风俗。
此令一下,小小关城,并不知他们已是死里逃生,却为这“从头做起”鬼哭神嚎起来。
PART3
八 大顺皇帝(1)
1 冷暖北京城
四月二十六日,距大顺军第一次进入北京城才短短的三十七天,李自成终于第二次进入北京。
还是巍峨的德胜门,还是这些大顺军,前后不过月余,情形却是迥异。那时大顺军整队入城,旗帜鲜明,步伍整齐,战士们个个鲜衣亮甲,精神抖擞,所谓鞭敲金镫响,人唱凯歌还;而今呢,队伍散落,三五人一路,百十个一群,起起落落,散散淡淡,操手抱戈,低头缩颈,受伤的血污满身,生还的衣甲不整;粮草、辎重丢光了,好容易运到的红衣大炮统统送给了敌人;连驮在马后的、牵在手上的,穿红着绿的窈窕女子也不见了,这就无怪乎他们的火气大,望人都是恶恨恨地,让路稍慢便挨鞭子。
于是,大顺皇帝也领教了北京城的世态炎凉——三十七天前,全城百姓,焚香顶礼、簟食壶浆,家家门上黏一个大红顺字,老幼相携,齐向马前迎王师;今天这情景不见了,行人都躲得远远的,瞅也不瞅你一眼。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