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主力东征期间,留守陕北的周恩来进入东北军控制的延安,同张学良在教堂中秘密会见,促进了东北军、西北军同红军建立合作关系,不久便促成了以“兵谏”捉蒋逼其停止内战的“西安事变”。这些都是瓦窑堡会议新政策的成果。
中共参加西安事变谈判的代表:博古(左)、叶剑英(中)、周恩来(右)
瓦窑堡成为张学良的“战绩”
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派刘少奇秘密前往天津主持北方局工作。他使此前遭受严重破坏的白区党组织开始恢复,“一二九”运动后掀起的全国抗日救亡热潮也日益高涨。
在召开瓦窑堡会议后的近半年间,瓦窑堡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陕甘根据地的中心,中国抗日红军大学也设在城内北侧的米粮张学良山上。1936年春,蒋介石严令东北军进兵“剿共”,并对行动不力的部队,以惩处和停发军饷相威胁。此时,中共中央考虑到必须让张学良对蒋介石有所交代,于是秘密同东北军打了招呼,主动让出瓦窑堡,使其能向蒋介石报告“收复瓦窑堡”的“战绩”。1936年6月,中共中央迁往保安县城(今志丹县)。
张浩和中共中央把新的政策方针通过电台通知了返回川康边的红四方面军。此时张国焘不得不同意北上。中央北上陕北后打开了局面,红四方面军则在藏区陷入了兵源粮源补充极困难的窘境,部队人数由8万减至4万。任弼时、贺龙所率的红二、六军团(红二、六军团后组成红军第二方面军)到达甘孜同四方面军会师后,了解到中央的新政策后也坚决拥护。1936年7月,红二、四方面军终于根据中央的要求一起北上,促成了三大主力红军于10月间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
【点评】局面扭转焕然一新
如今人们到陕北子长县瓦窑堡镇,还能看到城内中山街南侧,下河滩田家院的几孔坐西面东的窑洞。左起第二孔窑洞即张闻天旧居,正是在这里,召开了瓦窑堡会议。
长征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众多的会议,大都是在紧急情况下讨论行动方向。长征到达贵州北部召开的遵义会议,实现了党的路线和策略的转变。不过那时军情紧急,主要是改变军事路线。中央长征到达陕北后,在瓦窑堡会议上才彻底纠正了“左”的政治路线,完成了从遵义会议时开始的全党的策略转变。此后,国内形势很快焕然一新,同时迎来了三大主力红军的会师和长征胜利结束,也使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抗日高潮中得到自身的大发展。
第四部分 战役之谜
第一章 喋血湘江(1)
——红军伤亡之谜
长征究竟经过了多少次战斗?战果是多少?根据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结束长征时由彭加伦记录、肖向荣填词的《远征曲》这样总结:“大小五百余战,计算起来,溃敌四百一十团。”这还只是中央红军的情况。
中央红军的湘江之战是红军所有战役中最为惨烈的,这是确信无疑的。
湘江之战,发生在中央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时。经此恶战突围后,红军人数从出发时的8万6000余人,锐减为3万多人。
“抬着‘棺材’走路,哪像个打仗的样子。”
湘江之战冠以“惨烈”之名,首先是言其损失的人多。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红军的硬仗、恶仗、败仗并没有少打。黎川、浒湾、大雄关、广昌等战斗,红军连遭败绩。尤其是著名的广昌保卫战,红军血战18天,伤亡5000余人,最终却未能守住广昌。
湘江之战开始前,通过前三道封锁线时,红军也遭受了一些损失。
红军前进方向上的四道封锁线,并非同时构筑,而是随破随构。亲自指挥第五次“围剿”的蒋介石虽然有时判断失误,但他作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黄埔军校校长、北伐军高级指挥官,有一定的战术素养,对红军初期的行动方向判断也是准确的。
第一道封锁线在信丰河一线,红军的对手是粤军陈济棠部,当地构筑了很多碉堡。尽管党中央已经与粤军有借道的协议,但因消息不畅,红军仍然遭到粤军一些抗击,损失3700余人,折损一员猛将洪超。洪超18岁参加南昌起义,身经百战,时任红三军团先锋第四师师长,牺牲时年仅24岁。
通过第二和第三道封锁线,仍然战斗不断。战斗损失和掉队、落伍使红军分别减员9700余人和8600余人。如此算来,虽经沿途的零星补充,红军到达湘江河畔第四道封锁线的时候,不过65万人。
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旧址之一——固陂
中共中央在突围转移时,是想把根据地从江西搬到湘西,因此携带了印钞机、石印机等大量的“坛坛罐罐”。主力一、三军团为左右前锋,八、九军团在两侧掩护,五军团殿后,护卫着庞大臃肿的中央和军委机关纵队做甬道式行军,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彭德怀对把高度机动、善打能藏的红军精兵当做“轿夫”,只能被动挨打的做法非常不满,愤怒地说:“这样抬着‘棺材’走路,哪像个打仗的样子。”
本来在8月上旬,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在江西界首地区顺利渡过湘江。但到了11月下旬,情况与三个月前判若云泥:彭德怀谶语成真,湘江两岸果然成了成万红军的埋骨坟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