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春,红二、六军团长征进入贵州后,也在乌江上反复渡过。长征期间,红军两大主力总计六次突破乌江,比四渡赤水还多了两次。
金沙江:反复调动敌人,周密严谨快渡
金沙江位于长江上游,从海拔五六千米的昆仑山南麓、横断山脉东麓奔腾而下,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一泻千里,大浪咆哮。
1935年4月,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后,兵锋直指贵阳。正在城内督战的蒋介石身边只有一个正规团,急令滇军主力紧急增援,云南境内敌人兵力空虚。红军乘机长驱西进,疾速由黔西入滇,直逼省会昆明。“云南王”龙云只好将各地守军和民团调来昆明,滇西北金沙江畔无兵防守,红军在昆明附近虚晃一枪后,立刻按预定战略方针急速向金沙江挺进,准备渡江北上川西,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为了确保迅速渡江,中革军委开始规定要抢占金沙江的三个渡口——龙街、皎平和洪门渡口。由红军大学编成的干部团以昼夜行军多里的速度,一举拿下皎平渡口,获得两只小木船;红一军团第四团智取三座县城,控制了龙街渡口,但因江宽水急,无法抢渡,遂转向皎平渡过江,仅留少量部队继续架设浮桥迷惑追兵;红三军团抢占了洪门渡口,也因船只少,水流急,无法架桥,除留下一个团渡江外,主力也转向皎平渡江。
在金沙江皎平渡两岸悬崖峭壁上,一时间集中了2万多名红军战士,数百余马匹和行李担子。这一渡口虽然水流稍缓,但短时间内无法架设浮桥,第一天只好靠两只小船摆渡。以后又找到五只船,大者渡30人,小者渡11人,但船皆已破烂,船底漏水,每次来回都要将船中水倒入江中才能复渡。
区区七只小破木船,承载着中央红军脱离险境的希望。指挥渡江的,是精于财经统筹和组织工作的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
渡江工作就像一架衔接精准的机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部队到达江边时,事先就被告知纪律,要求到江边时必须停止,不能走近船旁。依船只能载多少人,即令多少人到渡口沙滩上,预先指定先上哪一只船。每船有号码,船内规定所载人数,并标明座位次序。不得同时几人上船,只能一路纵队上船,以免船只倾覆。每船设船上司令员,船上的各级首长也须听其指挥。小船因不能承载骡马,便将其都赶到江里,人坐在船尾牵着牲畜过江。
为红军撑船的梢公共有36人,有汉族,也有彝、傣、纳西等少数民族。他们打破“夜不渡皎平”的遗俗,夜以继日,终于在7天之内将所有红军摆渡过江,未掉一人一骑。后来西方人了解到此事,认为其组织完善堪与后来“二战”的敦克尔刻大撤退相媲美。殿后的红五军团也交替掩护渡过金沙江,随即凿沉了七条木船,国民党追兵望江兴叹。
红二、六军团渡金沙江的时候,选择了金沙江上游的石鼓镇。这里人称“万里长江第一湾”,传说当地是蜀汉诸葛亮“五月渡泸”和忽必烈“革囊渡江”的地方。红军依然是佯攻昆明,调动敌人,依然是只有七条小船。历史有着惊人的巧合,红二、六军团仅用4天,18万人便平安渡江。
大渡河、嘉陵江:神奇以少击多,渡江堪称经典
中央红军长征时,先后经过了于都河、湘江、乌江、赤水、金沙江、大渡河等22条江河,按军史和战史专家的观点,其中以强渡大渡河最艰险。
红军进至大渡河边时,正值5月下旬,天气转暖,上游雪山融化,水流不仅湍急,而且冰冷刺骨。大渡河大渡河的河面及水流较金沙江更宽更急,水浪更高。渡船每一往返,历时至少50分钟。每只船至少须有8名船夫才能操作,稍有不慎,即会触礁,船毁人亡。
红军在安顺场不仅强渡成功,且未亡一人,以18勇士驱逐对岸敌军一营,确实前所未有。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索尔兹伯里为泸定纪念馆题词,评价夺取大渡河上铁索桥一役说:“在长征中,没有一次战斗的地方可以同泸定桥相比拟。”
相对于红一、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可称得上是红军长征中最大规模的一次强渡江河的行动。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为迎接中央红军,以主力西进,发起了强渡嘉陵江战役。嘉陵江是著名的天堑,山高水急,四川军阀在对岸修筑了许多碉堡。四方面军组织了很大的船工会,短时间内造了上百只船,要求在短时间里至少能够同时遣送三个团兵力到对岸,以达成战役的突然性。发起战役当夜,红军突破川军嘉陵江防线,8万大军陆续过江,对岸敌人旅长连裤子都没穿上就被红军活捉。
【点评】善用兵者化害为利
“半渡而击”和“背水一战”,是与渡河有关的最常用的两条军事成语。自古江河于民虽然有舟楫、灌溉之利,也有泛滥暴虐之害,更为兵家行军之大碍。原因很简单,肆虐的江河是兵力机动的大敌。然而善用兵者,又能化害为利,
在长征中,仅中央红军就渡过了22条河流,时常面临被敌人半渡而击和背水一战的危险,然而这些凶险都被英勇的红军避过。红军强渡这些江河后,恰好能利用难阻迟滞大批追兵。中央红军强渡乌江成功,利用这条天险在遵义换取了半个月的休整;四渡赤水后,又把几十万被拖得疲惫不堪的敌军甩在后面,就是巧妙利用江河的典型例子。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