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非军事手段并用.对付国际恐怖主义,要积极寻求"治本"之策.恐怖主义之所以采取一些极端手段,常常与其难以实现自身"愿望"或是遭受对手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过分压制有关.因此,国际社会在反恐怖斗争中,必须深入研究各国恐怖主义组织的具体情况,针对其行为发生的时机与心理"对症下药".应积极探索通过非军事手段,利用条件与恐怖组织或其支持者展开对话,最终促使它们放弃原有的极端行为方式并向非恐怖组织转化,力避"以牙还牙"式的纯军事打击,防止陷入相互间"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怪圈.同时,对于间接或直接导致恐怖主义发生的原因,也应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解决根源问题而铲除恐怖主义产生的温床.当然,非军事手段的应用必须与军事压力相辅相成,强调使用非军事手段并不意味着对恐怖主义分子的妥协和让步.
恐怖主义是心理上的绝望主义
对全球的治理,一定要讲究平衡,特别是全球化飞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失败者和前进者差距很大.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使失败者绝望很大,在国际冲突上也是这样,一定要给失败者一个出路,这也是对人类治理的一个挑战.这不是靠一个国家就能够解决的,主要还是要靠全球的合作,特别是其中的大国,要负起更大的责任,这里也有中国的责任.
绑架一事由来已久
把人抓起来勒索赎金在历史上源远流长.春秋时代,诸国争霸,战争连年,敌方俘虏作为战利品的一部分赏赐分配给贵族,即是着眼于对方为赎回俘虏所付的金帛.成语"上下其手"便起源于这一战俘分配制度.
在西方,最迟不晚于罗马时代,类似的勒赎制度也已成熟,贵族领袖们常常可以分得有被赎前景的战俘.在罗马时代,俘虏一般沦为"罗马公民"的奴隶,但是奴隶是允许"自由买卖"的商品,如果一个奴隶有被赎可能,其身价便自然不同.
在中国,这种制度化的俘虏勒赎现象的尾声大概是南北朝时代,在南北战争中有门第家世的战俘常常由亲属出钱赎回.一个出名的例子是被东魏俘获为奴的南朝"高干子弟"兰京,尽管其父(萧梁徐州刺史兰钦)愿付巨款,东魏独裁者高澄拒绝放人.兰京不堪其辱,在高澄即将"排代"东魏之际将其刺死(北齐后来追封高澄为文襄帝).此后战俘勒赎现象在中国式微.
俘虏勒赎蔚然成风
与中国相反,俘虏勒赎在欧洲演化为一种经久不衰的严格制度,成为漫长的中世纪中特有的政治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上罕有其匹.
例如英国国王理查一世是十字军东征史上赫赫有名的角色,骁勇过人,赢得"狮心理查"美称,是第三次十字军(1189-1192年)主将之一,在"圣地"巴勒斯坦与"异教"的库尔德族名将撒拉丁打成平手,惺惺相借,颇有羊姑陆抗之余风.理查虽然未能"收复"圣城,毕竟占领塞浦路斯,延长西方基督徒在地中海东岸巴勒斯坦地区的残余殖民地的寿命,功绩不谓不高.但是在大后方的虔诚教友们却不因理查维护基督教的汗马功劳而对他网开一面:理查一世路经奥地利时被劫持绑架,因其"狮心"之名,奇货可居,绑方狮子大开口,列出极高的马克数目作为赎金.苏格兰作家瓦尔特·司各特爵士的著名历史小说《艾文荷》(旧译《萨克逊劫后英雄传》)便是根据这段史实写成.
在1337-1453年的英法百年战争中,借俘虏勒赎更是家常便饭.按下层士兵的"国籍",百年战争勉强称得上是英法之争.但包括英法两国国王在内的当时双方上层贵族领袖其实全部都是法语人士,拼死力争法国王位,从这一角度讲百年战争不如说是法兰西内战.战争初期,英国步兵装备的长弓等利器占尽上风,法军连连败绩,竟连法王若昂二世本人也作了俘虏,被押解到伦敦.英国借此开出天文数字的赎金要求.因为筹集巨款并非易事,在"分期付款、荣誉保证.另留人质"的条件之下,若昂被英国"假释"回法自筹赎金.由于数目实在太大,集资失败,作为人质的儿子又擅自逃亡,法王只得黯然回英,楚国度过余生.
在此事上可以看到中西文化的一个异点:因为臣民无力支付赎金,法王若昂只得终老于英伦"债务监狱".在其"驾崩"之前,法国无人敢立新君,与宋朝的徽、钦两宗和明英宗形成鲜明对照.以英宗在土木事变中被瓦刺俘虏为例,于谦为主的明室大臣迅速扶立代宗(景泰帝)的主要动机之一便是不让瓦刺奇货可居,勒索要挟明廷.这可以说是孟子"民贵君轻"原则的实际运用.在欧洲,君王不可取代的神圣地位要到拿破仑战争后才动摇.
既能绑票就能撕票
与法王若昂差不多同时被俘虏的大批法国骑士却没有这么幸运.英军先是按常例挟俘待赎,一旦发觉赎金无望,便将被俘法国骑士尽数处决,可以说在历史上首开大规模撕票之例.随着火药和火器在军事上的出现,法国得以扭转劣势,最终在百年战争中获胜.此后挟俘勒赎在欧洲渐渐沦为纯粹强盗行径,特别是在意大利半岛,绑票勒赎变成各地黑帮的标准手段,后来更波及到盛行奴隶制的新大陆.
在工业化以后的美国,绑票勒赎自然是"追求幸福"的标准手段之一.近代最轰动的无过于首先飞越大西洋的航空师林白的两岁儿子被劫持撕票一案.事发之后,一名智力似乎欠佳的德国移民被裁定有罪后处决,但许多人相信他只是一个倒霉的冤死鬼.英国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名著《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便是据此疑案发挥写成.近年更有作者直指事发后不久死得不明不白的林白大姨子为真嫌.当时为了维护妻家"名誉",林白隐而不发,甘让无辜者替罪.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