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过沈廷扬的介绍后对水军的战斗力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这完全是一支装备精良的机械化舰队,光是红夷炮就有一百多门,实在太让我意外了,“沈爱卿,朕怎么听说各地火炮短缺,为何水军能拥有如此多的红夷炮?”每门红夷炮的价值不菲,我自问现在都没有能力购买如此之多的火炮,所以对水军火炮的来源感到好奇。
沈廷扬微微一叹,“皇上有所不知,水军现在所装红夷炮并不是向夷人购买而是我大明仿制的红夷炮,微臣早年曾跟随孙元化大人守登莱,孙大人对火炮的研究堪称我大明第一,他在山东主持铸造的仿红夷炮多达几千门,可惜都因当年的叛乱被毁掉了,微臣己经周折才搜罗到这些当年被叛军藏匿于山洞中的红夷炮。不敢欺瞒皇上,这些红夷炮不论是射程还是威力都远不能和夷人所制红夷炮相比。”
原来这些红夷炮都是仿制品,应该和后世的贴牌产品差不多质量差也在意料之中。对历史不甚了了的我对沈廷扬口中的孙元化和叛乱一事很感兴趣,更想知道沈廷扬的个人履历,“没想到沈爱卿还在孙元化大人手下做过事,朕很想知道当年的一些事情沈爱卿可否为朕一叙。”其实我根本不知道孙元化是何许人也更不知道叛乱是咋回事,既然沈廷扬对其倍加推崇那肯定是有过人之处,我听听又何妨。
沈廷扬脸色忽暗,很明显那是他不愿回忆的一段岁月,“臣与孙元化大人是同乡,崇祯二年孙大人被封为登莱巡抚后臣就从家乡投奔孙大人,承蒙孙大人照顾在其治下谋了个军差,孙大人当年在辽东时曾经几次仿造夷人的红夷炮都宣告失败,巡抚登莱时他不甘失败又实施了仿制红夷炮的计划,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大人历经千百次的实验终于铸造出了很多仿制的红夷炮,祸事也就因此而来。
袁崇焕杀毛文龙后,其制下的李九成,孔有德,耿仲明等人率部亡命而去,被当时的登前道孙大人收留,孙大人是用炮的行家,孔有德等人的投奔在他来说真不啻是天赐机缘,因为李、孔等人在水师多年,水战与炮战密不可分,因此孙大人对这些有实战经验的人很是器重。
崇祯四年,陕西山西的流民声势正盛,满清又围陷了关外的大凌城。这个时候,孙大人派出增援大凌城的部队在山东境内以李九成,孔有德为首哗变为寇,依仗着训练有素的士兵和善用攻城大炮,纵横一年多时间……,李九成战死,孔耿诸人由海路往满洲降清,随后先帝下令将孙大人在北京斩首弃市。”沈廷扬说着双目不由发红。
我听罢沈廷扬的叙述险些从椅子上滑落下来,怪不得沈廷扬如此推崇孙元化,这个孙元化可真是一个人物啊!从沈廷扬口中我听到了许多熟悉的人名:孔有德,耿仲明,吴三桂、尚可喜,原来这些在历史上留有一席之地的人物都曾在孙元化的麾下谋职,这四个人也真厉害,有生之年居然背叛过两个朝代,厉害!我脑海中突然灵光一闪不由拍案而起,吓的沈廷扬打了一个冷颤。
沈廷扬突然想到袁崇焕和孙元化都是被崇祯皇帝误杀,二人死的都很冤枉,而他这个时候对孙元化流露出追念之情岂不是让皇上反感!沈廷扬觉得后背有些发凉。
我终于想到为什么崇祯皇帝会成为亡国之君了,孔有德等人投降满清带去的正好是满清梦寐以求的火炮使用的专门人才,加上一支成建制的部队,甚至还加上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铸炮技术。大凌河一战后不久满清军队便配备上了不输于明军的火炮。这就不难明白后来孔耿二人何以封王各领一藩,也不难明白为什么日后满洲八旗入主中原,逢坚城必克毫无阻滞了。在这场叛乱中,明王朝损失的不仅仅是一支以火炮见长的部队,它失掉的是整座江山。
我也终于知道为什么李自成张献忠会被满清八旗打的还手无力,为什么南明会一触即溃,为什么满清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一统中国全境甚至能开疆拓土,这一切的后果早在崇祯四年就埋下了前因啊!
按照沈廷扬的说辞,满清早在大凌河一战后就已经拥有不输于明王朝的火炮部队,到了孔耿等人降清后火炮水平和火炮战术甚至比明王朝还要先进许多,由此可以延伸其后满清进关为何能取得一系列的骄人战果。首先是李自成,李自成在山海关一片石虽然战败但其主力未损,几十万大军为何没能在其后的战斗中抵挡住满清八旗,原因就是满清有了这个时代最有效的攻城利器——火炮。这也就不难解释李自成为什么固守西安数月后突然被从西安赶了出来;至于南明更是吃了火炮的苦头,扬州城何等坚固为什么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被攻破,还是火炮的原因啊!扬州以下的江南连一支像样的火炮部队都找不出来,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出现嘉定三屠,为何出现满清八旗马到即降的局面了。
沈廷扬见皇上脸色阴郁缓缓坐回椅子心中忐忑不安,他不知道皇上为何突然这样,难道是因为他刚才流露出的对孙元化大人的同情之心吗?
“沈爱卿,我大明火器如此犀利为何没能阻挡住满人进关?按理说满清八旗不过是弓马娴熟断然不是火器的对手,可为何吴三桂在没有火器的情况下反而将满清阻挡于山海关外?”按照刚才沈廷扬所说明朝的陆军海军都非常的机械化,每营每船都是火器众多大炮若干,可为什么最后江山会是满清的呢?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