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李自成悲叹过后,我面对眼前的处境也不知如何是好,左梦庚降清迫使我和满清必须面对面,可这却不是我想要的,我深知以现在的实力根本无法对付满清铁骑,可如果对左梦庚的降清装聋作哑同样对我不利,这个境地委实不妙。
阿济格和左梦庚没能堵住李自成后屯兵阳新富江口和进驻九江的南明军队相对峙,从表面上看满清和南明是两个国家,南明借了满清的兵力帮助剿灭闯贼李自成恢复江山,可左梦庚的投降使两国的关系一下变的非常紧张,收留对方的叛将无异于宣战,可这个时候谁都不想打这一仗,如何化解紧张局面双方都很头疼。
吴三桂很意外左良玉的二十万大军被御驾亲征的弘光帝击溃,虽然吴三桂很看不起左良玉这二十万乌合之众,可弘光帝能以不到十万之兵大破左梦庚,怎么说都不容易呀!吴三桂自问他也不能胜的如此轻快。
吴三桂看出阿济格在为收留左梦庚一事感到闹心,面对弘光帝江上水师的绝对优势这个仗根本就不能打,吴三桂觉得这个时候他应该出面,他不光是满清所封的平西王还是明室封的辽王,居中化解紧张局势非他莫属,再说吴三桂也是为自己着想,满清侵吞天下的狼子野心越来越明显,而弘光帝对左一战也显示出过人之处和不俗实力,双方早晚都有一战,为了到时候自身的生存他今天非得出面不可。
吴三桂自动请缨前去九江化解紧张局势正中阿济格下怀,得到阿济格首肯后吴三桂轻装简从来到九江城面见弘光帝。
我没想到吴三桂会来见我,揉揉耳朵相信这是事实后我赶紧深吸几口气,吴三桂,历史上有名的汉奸,卖国求荣的反面典型,一口气背叛过两个朝代的“大人物”,要和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名人见面多少有些紧张。我对吴三桂的所有了解都来自小说鹿鼎记或者口头相传的一些故事,还多半都是和陈圆圆有关,我很想看看能让陈圆圆念念不忘的人是什么模样。
吴三桂一路走来心中震撼不已,九江城内的齐整军容超出他的想象,走进弘光帝临时的行宫看到嵇宪带领的近卫更是双目放光,吴三桂也进过皇宫见过崇祯皇帝,两下比较吴三桂觉得这个弘光帝朱由崧怕是比先帝崇祯要厉害许多,起码治军方面不输于袁大督师,可见左梦庚败的并不冤枉。
“臣吴三桂叩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吴三桂被引到弘光帝驾前,看着满身甲胄的弘光帝吴三桂顿觉矮了一截,心甘情愿的下跪行礼。吴三桂心中纳闷,虽然没见过朱由崧但也没听说过朱由崧有如此气魄啊!看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乃是真理!
“辽王平身,朕常听人说起辽王镇守山海关是何等的英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用以形容辽王再合适不过。”虽然吴三桂有一女聘双夫的嫌疑可他毕竟还算是大明的臣子,我不得不客气些。看着站身起来的吴三桂我暗赞不已,还真生了一副好皮囊,很有一股威势啊!
吴三桂谢恩后长身而起,不敢正视用眼睛余光仔细打量眼前这个没见过的大明朝的当今皇上,直觉告诉吴三桂,眼前这个人和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同样难缠,今后出路在何处还真是难以抉择。
我命人给吴三桂搬来一把椅子,“辽王一路追击李闯甚是辛苦,现今李闯已毙,先帝之仇已报朕甚是欣慰,辽王之功朕时不敢忘,朕亲赐辽王同宗室藩王仪仗,望辽王一如既往以收复大明江山为己任,莫要让朕失望才好。”
吴三桂见弘光帝提起先帝崇祯又加以如此厚赐不由动容,现在的他可以说是两头吃香恩宠无以复加,这个局面要是能一直保持下去该多好啊!“臣惶恐!皇上过奖了,身为臣子此乃微臣分内之事。”
一声冷哼让吴三桂侧目,发现弘光帝身边走近一员大将,仔细一看竟然是老相识黄得功,当年黄得功于吴三桂同在关外效力彼此都很熟悉,没想到在这个情形下又重逢了,吴三桂对黄闯子的脾气很了解,知道黄得功这一哼肯定是不齿他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满清入关之举,可内里的苦衷他黄闯子哪里知晓啊!“侯爷别来无恙?你我兄弟关外一别可是有些年头了。”
黄得功对吴三桂很是看不起,以前还觉得吴三桂是个顶天立地的好汉子,可山海关之变后对吴的为人算是看透了,整个一投机钻营贪恋女色两面三刀的小人,“本侯岂敢与双冠王称兄道弟,怕辱了黄某祖坟!”
我没想到从黄得功口中还能说出“双冠王”如此时髦的后世名词,知道他是在嘲讽吴三桂接受两国的册封,但此时不宜于吴三桂伤了和气,“靖南侯不得无礼,还不快快陪过!”
~第九十六章银弹逃生花马刘~
吴三桂闻听弘光帝之言心中一动,他知道黄得功不是轻易服人之辈此情此景他倒要看看黄得功作何应对,如果说黄得功听从弘光帝的话给他陪罪那么眼前这个皇上可得小心应付了。
黄得功老大不情愿冲吴三桂一抱拳,“本侯言语多有不敬还望王爷海涵,还有军务要本侯前去处理这就告辞了,皇上,微臣告退!”黄得功之所以对弘光帝言听计从是因为弘光帝确实能压制住他,池州一战让凭实力说话的黄得功看出弘光帝实力尤在他之上,退守池州后黄得功都没敢想象能在一月之内击溃左梦庚的十余万大军,可弘光帝三下五除二竟然把左梦庚打的溃败几百里,黄得功知道其中他出力甚少,陆路是刘肇基高狄为首,水陆是沈廷扬为首,他不过尾随其后成了战利品保管员,通过此战他对弘光帝亲掌之兵的实力有了重新认识,另外还有让黄得功最窝火的一点,本来想要收降拉拢的金声桓因为黄世仁的冷淡致使其投靠了弘光帝,在金声桓和王得仁的作用下弘光帝此战收降的降卒多达五万之众,从兵力上来看他已经远远不及弘光帝,实力上更不用说了,这些因素让黄得功不得不对弘光帝臣服。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