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这些变化,有个最显而易见的原因:那就是原来国内经济捉襟见肘,而现在有了大量的游资。1942年,华盛顿每天支出三亿元,这些钱就到了男男女女的钱包里。1945年战争结束,战争总开支估计达二千四百五十亿元。这个数字,比之美国从1789年到1940年各年度预算的总和还要大,而这段期间,美国还应付了五次战争。1939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就是说美国人民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的总值是九百一十亿元。而在1945年,则高达二千一百五十亿元。生产总值这样激增,是史无前例的。失业本来是个顽固的肿瘤,到了1940年还有八百万。现在这个肿瘤消失了。就业人数已从四千五百万增加到六千六百万,其中五百多万是妇女。保罗·布尼安【保罗·布尼安:美国西北伐木场流传的民间故事中的一个伐木巨人,能用一把斧创造奇迹。——译者】回来了。美国人原来在股票市场崩溃以前固有的自信心又恢复了。1943年公司的利润,就超过1929年。
约瑟夫·保罗·戈培尔曾叫嚷说:“美国人已不可救药,他们只能一再依靠吹嘘自己物资丰富。他们大言不惭,说每天差不多生产一千架飞机和坦克,可是要用这些武器的时候,他们又没有了,结果,他们一再挨揍。”这种讲法是没头脑的,甚至是可笑的。美国能派出一支一千二百万人的军队,同时和两个可怕的帝国作战。又能建立一支比敌人和盟国的海军加起来还要大的海军,与此同时,民用开支又比1939年增加百分之二十。这样一个国家确实是使人感到有些不解的。这种现象使有些评论员们感到困惑。“我们生活轻松,比较舒适,完全有保障”,爱德华·R·歇罗说:“这次战争开始以来,生活水平还能提高的,只有我们这个国家。整个欧洲都已弄得筋疲力竭,而我们却没有。”埃里克·塞瓦赖德看到美国国内大多数人的生活因为战事反而好了,就告诫人们说:“如果说困难能对人的思想产生影响,那么舒适也会有影响的。”
《时代》周刊大肆宣扬说,“美国骤然富起来了——似乎全国各地一下子都富起来。”但是,真正发财的美国人并不多。经营有术的大公司把许多小生意挤垮,这是事实。但是从税收情况看,战争繁荣的真正受惠者是在大萧条时期全无积蓄,或者积蓄很少的小家庭。这一切情况都不是事先有计划安排好的,一部分原因在于美国的民族性。有二十世纪的托克维尔【托克维尔(1805-1859年)法国政治家、著名作家。——译者】之称的D.W.布罗根,向其他欧洲人解释说,他们的新盟国对战争的看法和他们不同。“对美国人说来,战争是一种买卖,不是艺术。他们对道义上的胜利并不感兴趣,只对战争的胜利感兴趣……美国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大公司,股东们都希望它不亏本,而他们的整个历史也证明这个希望是有根据的。”
甚至从事农业的人在战争景气中也兴旺发达起来,而且有个重要原因。最初,他们对于过去曾使他们倒霉的农产晶过剩存有戒心,不敢放手生产。但到了1942年秋,他们的政府领袖说服了他们,他们必须成为全世界粮食的供应者。于是他们又着手生产粮食,收成比之过去最高产量还要增加百分之二十五。上述的那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在大萧条期间,发明家、化学师、工程师和农艺师都已发明了新肥料,高产种子,杀虫药和新的农业机械。这种种科学技术,改变了大地的面貌。其他方面也都是如此。战争迫使大家通力合作:科学家、军官、经济学家、公司经理和国家官员都在群策群力,不但对战时各种问题,而且对战后世界的棘手问题也要找到立即见效的解决办法。三十年代没有加以利用的发明创造,现在却对战争作出了贡献。象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副教授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那样有经营管理天才的青年人就认为,象雷达、预制构件建筑的房屋、冷藏食物、柴油机以及原油的催化分裂蒸馏等等,到了和平年代,必然会使人们生活更为富裕。战时繁荣已为大规模的市场奠定了基础,显然,胜利之后,这种大规模市场还会进一步扩大。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写道:“战争期间,肯定地发生了思想上的相互启发,使各方面受到激励。总的说来,美国的科学技术在战争期间发展非常迅速,就有如在温室里培育的植物一样。”
这种生产奇迹早已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它的深远影响在三十年之后,才开始显露出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种极大的推动力,促进了社会的平等。确定社会地位的传统的标准,已经不再起作用。以前财富、阶级、年龄,种族、性别以及家庭出身等等,现在都己不再是使人本能地发生敬重的因素。从前人们由于“出身”受到尊敬;现在战争带来了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所谓“人身平等”,把这种传统破坏无遗。星星监狱再也不会把象理查德·惠特尼那样的人视为贵宾。甚至靠事业成就而取得的社会地位,也没有什么了不起。那些曾经对美国解放生产力作出贡献,开辟了科学技术新纪元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也很快就被人们称之为“书呆子”了。
这并不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社会大变革在半个多世纪以来早已在酝酿成熟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禁酒年代、大萧条以及后来的冷战和核弹头威胁的阴影下,所有的政府领袖都无能为力,这种种因素都使一切权威的象征失去了群众的信任,从国旗到十字架,从白官里的总统到每个家庭的父亲。尽管这样,从珍珠港到日本投降之间的岁月是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原因是因为实行全国总动员,人人都一视同仁,阶级界线已经不那么明显。更重要的是,战争把经济力量转移到那些本来是无权无势的人身上。在战争未带来繁荣之前,美国是人找商品的国家。战后出现了所谓消费者社会,商品要找人。下层阶级变得富裕,那是因为四十年代初期所攒的工资。同时,大手大脚花钱被认为是不爱国,而且物资缺乏,政府又采取种种与通货膨胀作斗争的措施,人们也不想拚命花钱。但是,银行存款不断增多,经济学家也为此担心。到1943年夏,财政部估计美国人在国内已储蓄了约七百亿元的现款、支票帐户存款以及可兑为现款的战时公债。财政部总顾问伦道夫·保罗称之为“活性炸药”。考虑到它后来对美国生活的性质和特征会产生什么影响,这种说法也并不是过甚其词。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