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共命运”的德国式民族主义也完全不同。阿登纳将德意志的民族主义要
求巧妙地隐藏在宗教感情之下,大讲基督教伦理道德原则和自由平等的精
神,要求德国人认同于西方,摈弃已被希特勒纳粹搞得声名狼藉的德意志民
族主义,以一种信奉“欧洲主义”的“欧洲人”新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俾
斯麦帝国有着穷兵黩武、军事扩张的民族主义色彩,而阿登纳德国则极力避
免使用德意志民族主义的措辞,注意树立“朋友和邻居”以及“好的欧洲人”
形象,使战后联邦德国改变了世人对德国人长期形成的印象。
战后德日发展的相似性,也使得人们禁不住把阿登纳与战后日本的奠基
者吉田茂作比较。许多人认为阿登纳为联邦德国、吉田为日本确立的经济立
国的发展战略是异曲同工。人们看到这两个人在许多方面有着相似的经历。
比如他们同是保守派政治家,同是帝国时代出身的跨世纪老人,在执掌国家
大权之前,他们都有着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并且,在确立兴国大计时,这
两人都不约而同考虑到利用美苏冷战的国际形势来完成国家复兴的目标,采
取了倒向西方的立场等等。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尽管由于以上共性使阿登纳
与吉田确立起德日冲破雅尔塔体制约束,在废墟上重新立国的外交战略方
针,但是,日德两国国情的差异与阿登纳、吉田个人政治观念的不同,又使
他们的外交政策各有其特点:
其一、吉田向西方的一边倒是一条腿式的,吉田的战略侧重在美国,其
一边倒的目的是要通过把日本纳入美国战略轨道建立日美特殊关系;而阿登
纳的一边倒则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依靠美国,一是立足欧洲。对阿登纳来
讲,由于德国地处欧洲中心,冷战前线,它不单要重视德美关系,也不能忽
视它与西方联盟内其它国家,尤其是法国的关系。在阿登纳面向西方美国的
政治经济复原的战略目标之中,也包含了他以法德和解为中心的欧洲联合战
略,这与吉田单一向面向美国寻求国家政治、经济与安全目标的战略有所区
别。
其二,由于阿登纳与吉田对民主政治的理解认识不同,同是帝国遗老的
阿登纳和吉田为各自国家建立的发展走向,也有很大区别。阿登纳在观念上
认同于西方民主制,他对德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有着深刻反省,从西方自由平
等观念出发,阿登纳认为德国应该同纳粹主义和国家主义彻底决裂,在基督
教伦理道德原则和自由平等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国家,而他也正是为
此在奋斗。相反,吉田则不然。吉田对日本近代历史缺少反省,他认为天皇
制是日本最好的体制,推其为重新立国之本。他大力提倡明治以来的日本建
国精神,认为日本的战败仅仅是由于军部外交失败后的孤注一掷,军部上台
也只是日本对外政策“受到阻力”以及一批野心家权欲薰心的结果。这种认
识使吉田对日本国家主义及其侵略罪行毫无反省之意,他在否认军国主义建
立新国家的政治体制时,因袭了天皇制的意识形态。
其三,正是由于认识观念上的差别,使阿登纳在具体政策的贯彻实施时,
也与吉田明显不同。阿登纳不仅在经济上提倡自由经济,在政治上也力求完
善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以求从根本上防止极权主义再度滋生,他尽管采用
的“总理民主”式的独裁做法,却成功地为完善联邦德国的议会民主奠定了
基础。吉田茂却在政治民主方面明显有所保留,吉田在倡异经济自由的同时,
政治上仍带有复旧的保守色彩。后者激化了日本在教育、治安、防卫等问题
上的国内政治矛盾,使战后日本民主化进程在很长一个时期受阻。正因为这
样,战后联邦德国政局一直相当平稳、基督教联盟党和社会民主党轮番执政,
而日本自吉田后到90 年代初,一直是保守政党执政,议会民主并不完善,右
翼思想言论也一直是大有市场。
由于这些,某种意义上说,阿登纳在联邦德国做得更为成功。
政治是令政治家们着迷的一种事业,他们在政坛上搏击,从中感受着乐
趣。阿登纳在一生之中,对政治正有着这样一种近乎狂热的追求。他有一种
信念、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鞭策着他,这种信念支持着他直至九十高龄
仍然活跃于政坛。通过这本书,读者将对阿登纳其人和他的政治活动有一个
粗概的了解。通过这种了解,读者也将会看到:虽然阿登纳的政策并非十全
十美,但对于德国这样一个战败被分裂的国家来说,它却是现实和有意义的。
阿登纳面向西方和欧洲的外交政策,使联邦德国迅速顺利地实现了政治主权
恢复,经济重建和平等参与欧洲和国际社会的目标。阿登纳时代的经济腾飞,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