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内实际上是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他将正在讨论之中的欧洲一体化的
概念引申到军事领域,以削减人们对控制德国军事部队能力的担忧。这同时
有两个好处,一方面满足了美国人武装德国的愿望,同时又把不受欢迎的德
国重新武装涂上了受人欢迎的“欧洲”色彩。当然,这种做法有可能使正在
进行的煤钢联营谈判面临风险,但总的来说冒险还是值得的,它使法国走出
了孤立的困境。当时除比利时以外,所有的北大西洋公约国家都同意了美国
的建议,差不多所有的欧洲盟国,特别是荷兰、丹麦和挪威,都认为把大西
洋防务扩展到联邦德国是确保其自身安全的必要条件。法国面临孤立处境,
已是别无选择。
阿登纳希望重新武装为西德带来的是平等参与国际社会的机会,而普利
文计划与美国武装德国并给与其平等地位的初衷有很大出入:法国人提出建
立的“欧洲军”,是把德国的军事职能实质限制在辅助性的水平上。从计划
内容来看,它含有一系列对联邦德国歧视性的规定,如西德加入“欧洲军”
但却不能单独行动,不得设立自己的国防部、国防军以及参谋本部等;计划
将防务一体化水平规定得很严格;设置一个部长级的“欧洲防务委员会”,
还要设立一名向欧洲议会负责的欧洲防务部长等。按照当时的情况,这个防
务部长只能由法国人来担任。显然,法国是想以尽可能小的代价,为自己获
取最大限度施加影响的地位。
阿登纳既看清法国的意图,也懂得德国的处境,因此他在特别强调愿意
接受欧洲一体化这个基本原则的同时,也清楚表明联邦德国的立场,即如果
所有成员国在里面都是平等的话,联邦政府可以考虑接受普利文计划。11 月
7 日.法国总理通过弗朗索瓦—庞赛向阿登纳递交了一份声明,对同年10 月
24 日发表的欧洲防务共同计划中的某些措词作了必要的解释和补充,特别指
出计划对德国不存在任何歧视,对德国与其它所有伙伴国一视同仁。阿登纳
立即采取相应行动,准备从欧洲一体化的积极一面来支持普利文计划。
显然,需要有一个时间过程才能使公众认同阿登纳的言行。在阿登纳参
加为欧洲防务效力的第一批计划讨论时,在德国,滑翔机和击剑运动因具有
“军事性训练”性质,依然被禁止。赞成和反对重新武装成了德国政界和新
闻界长期争论的焦点,是否让德国人穿军装成了基民盟与社民党再次相互纷
争的话题。赞成阿登纳重新武装政策者五花八门,其中既有诚挚的“欧洲人”、
相信苏联侵略危险的人士,也有听天由命的怀疑论者、曾经“受屈辱”而现
在看到复仇机会的人,以及认为联邦共和国在政治上大有可为的政治现实主
义者,等等。反对者中不仅有担心德国民主前途的民主人士、具有很高道德
标准而因良知拒服兵役的人,也有无政府主义者或极端民族主义分子,他们
认为德国必须拒绝各种限制。有关重新武装的争论,在联邦德国持续了整整
4 年。
争论在加入欧洲防务一体化的国家中同样激烈,其中尤其以法国为甚。
从1952 年到1954 年,法国的历届政府都被欧洲集体防务问题的争吵搞得瘫
痪,公众辩论之热烈,令人想起德雷菲斯事件。欧洲军成为戴高乐派猛烈抨
击的主要对象。戴高乐将军说:“所谓欧洲军计划,是一项奸诈的计划草案,
它威胁看法国的主权,可能以法律形式剥夺法国的主权。这样,我们的军队
就将消失在这一混合体中,就将成为在‘全欧洲’这一冠冕堂皇的名义下进
行交易的筹码。然而,真正负责和享有主权的欧洲实体并不存在,建立这样
的实体还需要巨大的努力,而且只有‘伟大的领导者美国’,才有能力领导
欧洲,使欧洲的力量得到恢复”。戴高乐的全部理论归结起来,无非是说欧
洲还未成为政治实体之时,建立欧洲军是毫无意义的,只能是美国的附庸。
戴高乐的话不无道理。欧洲共同防务体制远未具有法国政府最初所建议
那样的超国家性质。防务一体化所涉及的领域远比煤钢联营的具体经济领域
重要得多,也广泛得多。比、荷、卢三国尤其怕因此而被大国控制,都希望
为自己保留最大的特权,荷兰人甚至要求把欧洲防务共同体纳入北大西洋公
约组织,这便使得这个组织一体化的程度大打折扣。况且,一体化的准备工
作过于仓促,它的出台令人不禁想起早产的婴儿。朝鲜战争爆发后,欧洲冷
战形势更加严峻。一时间,联合成为欧洲最时兴的政治口号,煤钢联营到防
务和政治共同体的讨论都几乎是同步进行的,戴高乐的谈话实际上反映了大
多数欧洲政治家的谨慎态度。即使在1951 年7 月《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后,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