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高见,”,听到这里虞允文也深表叹服,他接下话题说道,“至于地方官嘛,大宋境内官员如此之多,几个清正廉明又知道变通的应该还是找得到的,至于朝廷派谁去嘛,殿下到时候可以再想想办法,必要时施加些压力也是可以的,毕竟事关重大。”
赵抗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说完大理国,接下来虞允文就说起了吐蕃,吐蕃曾经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但现在早已经四分五裂。随着佛教传入并在吐蕃扎根,吐蕃目前已经成了一个靠着佛教维系起来的松散联合体。吐蕃本土地势极高,是真正的易守难攻,从古到今,还没有一直军队成功攻入吐蕃精华地带的。地利优势世上罕有,而吐蕃人又骁勇善战,很容易便能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即使是大唐极盛时,对吐蕃也是以拉拢为主,尽量避免与其交恶。但是在安史之乱后大唐国力大衰,吐蕃便乘势而起,疯狂扩张,领土扩大了一倍有余,后来甚至多次攻击中国本部,唐末连国都长安都被吐蕃人占了两次,可谓奇耻大辱。
佛教传入后,吐蕃人的侵略性大为收敛,不久便都退回了本土。尽管如此,他们尚武的民风并未有明显的改变,仍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虞允文的结论是“吐蕃虽然现在没有什么威胁,不过万一被敌对势力拉拢或挑唆,便会变得相当麻烦,地理上的优势实在是太大了。所以还是想办法将其控制住比较稳妥。在下的看法是,既然吐蕃崇尚佛教,不如从这方面入手较好。”
虞允文很明显还不知道赵抗如今可是佛教高僧口中的“佛敌”,说出的办法形同废话。但赵抗并未生气,只是淡淡地说明了自己和那些宗教界人士的关系很糟糕,然后说明了自己的想法,“没有武力做后盾,总是不可靠的,从没人攻上去过吗?那是以前罢了!”
虽然有些保留意见,但虞允文内心深处其实很赞同赵抗的说法,不过“攻上”两字可不像说的那么轻松!
讲了一夜,话题终于要回到大食上来了,而此时天色已经大亮,赵抗又不想中断这次难得的会谈,便派人通知那些大臣今天的朝会取消,让他们忙他们自己的事去。
虽然一夜未睡,但不知道是两人都精力过人,还是谈得兴起所以不觉得累,此时两人都没露出半点疲惫的神色。赵抗吩咐好后一回来,虞允文便继续说了下去。
“大食的问题必须解决,但要彻底解决,目前赵国还没这个实力。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先让两国的关系暂时恢复和平。大食人也是欺软怕硬的,如果只是一味地示好他们只会认为赵国软弱可欺。所以必须软硬兼施,先发动一次大的战役,将他们打疼了,然后再稍稍出让部分利益,应该就能达到我们的目的了。”,虞允文很快就说出了他的解决方案。
“呃,有理,但是这战役的目标是什么,该攻击哪里,怎么打呢?上次虽然大食人损失不小,但大部分都是台风造成的,他们未必心服。的确是必须打一下而且不能光是防守,必须主动进攻才行!”,说到这里赵抗命人取来目前最大的航海图,与虞允文探讨起来。说是目前最大的航海图,但事实上只标注到天竺一带,而大食本土则没有确切的资料。汉人太自负了,根本就懒得了解周边的文明,与大食人做了几百年的生意,居然连他们到底在哪儿都没弄清楚
第二百三十四章 对牛弹琴(第五更)
虞允文大概也想到了这点,脸色有些凝重,但很快便变得专注起来。过了一会他伸出手指指向某地,“就攻击这里如何?”
虞允文所指的地点乃是锡兰岛,目前隶属于天竺。天竺虽然自古就是大国,但与中国统一的时期稍多相反,天竺在历史上只有短暂的统一王朝。而且,即使在此期间,地方上仍然有着相当大的自主权,而锡兰岛远在海外就更是不受管束了。正因为这个原因,攻击锡兰岛后只要处理得当,并不会激起整个天竺的愤慨和干涉,所以虞允文的这个建议是有着充分可行性的。
锡兰岛物产丰富,尤以盛产宝石而闻名于世,居民大多笃信佛教,但由于大食商人往来频繁,对大食有着相当的依赖。锡兰岛人口有数百万之多,但由于信仰的原因,军力并不强盛。虽然有象兵这种“强力兵种”,不过和平的时间太长了,锡兰军队的战斗力可以想象。锡兰是一个海岛,却没有自己的海军,在海防上主要依靠大食武装商船的护卫。锡兰岛距离赵国甚远,但自金州往西,它算是最近的陆地了,这也是虞允文选定它作为攻击目标的主要原因。
“锡兰吗?确实,如果打下这里,就像一把尖刀抵在大食人的肋部,他们便很可能会屈服了。但是,此去千里迢迢,本来就没有必胜的把握。海战又不比陆战,有暴风雨等难以预测的风险,万一有个什么闪失,那损失就太大了啊。”,赵抗沉思了很久还是不能做出决断。
“殿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谨慎是好,但该冒的险也得冒!即使出师不利,甚至全军覆没,凭赵国目前的国力,自保还是不成问题的,而一旦成功则收益无比巨大。如果消极防守,接下来可能要连续打上十多年的消耗战,每年的海上贸易都要有巨大损失,不断累积下来,可是一个恐怖的数字啊!”,虞允文因为身处局外,反而看得更清楚。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