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五分之一的兵、民比例可以短时间承受,却不能长期保持。不然,国家生产力系统将因为劳动力溃乏而无以为继。
而从战国时代几次战争来看,一个国家所能较长时间乘受的兵员压力应该在国家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比如后来秦灭六国时,即便是灭了三晋以后再去攻楚,秦军也只能动兵六十万。
现在,再把话题拉回来,我所提出的第一个意见是秦军在两年多的长平相持战斗中所保持的兵力应该不会多于赵军,也就十几万。所以赵王才几次希望廉颇以二十万军队主动进攻秦军。
再说另一个问题:赵王改赵括为主将替换廉颇的同时为什么要向前线增兵二十五万?45万赵军再加上其他各地的赵军总以及此前失上党时的五万赵军再加上两年多时间内补充的兵力损失,赵国基本已经动员了七十万上下的军队,达到了动员最大极限。
我想,此前廉颇与赵王多次交流之时,廉颇除了表示拒绝进攻之外应该也会向赵王阐述反对进攻的理由。
如果说廉颇以二十万军队面对十几万秦军不进攻的理由首先就是两军力量相当,改守为攻不如防守那么划算,风险较大。另外,也许有一点也是廉颇所能想到的,那就是一旦离开了防线,那么就必须挫败秦军。如果挫败不成还想安然退回防线是很困难的,换句话说一旦进攻就必须要胜,就算不全歼对手也起码得彻底挫败对手。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有一个问题,秦赵两军的战斗力前文也有提起,都是战斗力量极强,战斗意志极高的军队。可谓不相上下。所以一旦进攻,没能迅速击败秦军,那么秦军一旦后退,赵军只能进不能退。两军会同时向秦一线推移,结果是秦军可以在缩短战线的同时,后方秦军主力同时压上与前线秦军合成一股,秦军一退一进,等于一步路的时间走了两步路,那么就能在兵力对比上短时间发生变化,对赵军形成压倒优势。秦军的高速突军能力是无需怀疑的。我想,廉颇应该是对赵王阐述过自己的看法的,赵王对这位名将的意见不会一句听不进去。当然也不见得全听进去。
这样,就可以解释赵王倾全国之兵增援长平了。那就是赵王要以此对长平当面之秦军形成压倒性数量优势,在最断时间内“歼灭”之,不给对手完成兵力前后汇聚的时间。
然后,我们再来看,赵国为什么要主动抛弃进攻策略而改进攻。就赵而言,论国力也许的确与秦国存在差距,但差距并不算大。但秦国远力本土深入敌境,战线长达五百多公里,而赵都邯郸距离长平不过五十多公里,这样,秦军的国力优势就被抵消大半。此外,秦国连年扩张,各个方向都已经拉大了战线,整个国家就象一个大气球,并且同时需要防备各个方向可能出现的情况。而赵国没有那么大的外围,只需管好本土。这又使秦国国力优势大打折扣。
所以,对于赵国政治集团改守为攻的原因并不是国力。赵国以百里补给线维持二十万军队与秦军千里补给线维持十几万军队大家都能扛一会儿,问题都差不多,都不算清松,都必须大量动用战前的战略储备来维持战争。
但真正的问题在于燕国。燕国可以说是战国时代一个标准的政治投机分子。他自己身处东北方,地狭民少,本身就不具备什么挣霸天下的资本,而且此前总受别国欺负,应该说燕国的情况算是战国时代最没前途的七雄之一了。可就是这个没前途的小国在战国时代干了好几件投机捣把的事儿:
事件一,说服赵、魏、韩、秦三国伐齐,险些灭齐;
事件二,长平之战后侵略赵国,被廉颇击退;
事件三,刺秦。
可以说,这个战国时代的政治投机分子始终在寻求生存下去的资本,却又始终得不到,始终没有一个象样的发展战略,总喜欢干一些背后桶刀的事。而秦国与邻近四国边界都处在中国大陆山系群之中,黄河以北的太行山系,中原的伊洛山区,大别山系,长江一带的丘陵河流,都是有险可守之地。
而赵国的东部与燕国的边界处在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华北平原。如果经过长期的消耗战打光了国力,无论秦赵谁胜谁负,难免燕国不在背后给你老赵家来一下。而燕国在乐毅时期建立起来的骑兵部队在知名度上是战国时代的“第二骑兵军团”,仅次于赵国的“胡刀骑士”。骑兵加平原,又是有名的投机分子,又在打齐国时尝到甜头,而且又被田单打出了齐国,燕国对赵国的威胁显然要比韩、魏对秦的威胁大出太多。
现在,在燕国的外压,国库的巨大消耗的巨大压力之下,同时,前线秦军数量也不过十几万,为了一战而歼灭之,同时也因为内部各方对廉颇的猜疑越来越重,廉颇又顶着不干。而赵王即要避免廉颇所猜想的情况出现,又要结束战争,遂即决定以年轻将领赵括代替廉颇,并发增发二十五万大军合兵四十五万余对秦军形成压倒性数量优势,改变原来挫败秦军的计划,升格为“迅速歼灭”计划!
就这样,赵奢的那个“军校里的优等生”儿子赵括浩浩荡荡的率领二十万步兵,五万骑兵从邯郸出发,赶往长平,联合当地守军二十万余,合兵一处,即将开始对当面十几万秦军的歼灭作战!
而在此同时,秦国真正的王牌上将军白起也秘密的被换上了秦军出帅的位置上,最后的战斗即将打响!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