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白起的感慨是不无道理的。而同时,白起的感慨事实上是白起内心为韩魏联军在伊阙如何战胜秦军出了一招。那就是以勇悍的韩军主力推着魏军向前。魏军虽然在战斗意志上不如秦军,但是素质和水平还是有的。打不了进攻却能在韩军顶住支撑的情况下打相持。而当秦魏两军相持之时,韩军再发动强大的进攻。这样的话,韩魏联军就可以取得战争胜利。
简单一点的说,白起给对手出的招就是:一,取主动攻势;二,一魏军为先锋,韩军为主力,用韩军推着魏军前进。这也就是“魏恃韩强,不可敌也”的解释。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白起先在心里暗自为对手出招可以水正合这一兵家名言。
可白起除了知道韩魏如何才能胜利之外,也同样洞悉了对手的弱点。那就是联军内部互相推委,谁都不愿意打这个先锋。韩军认为,自己是主力,应该在后。魏军认为,自己是帮忙,应该在后。结果,韩军只好因为保家为国挡在了秦军正面。而这样,联军的战略也就变成了消耗秦军打防御,而不是主动进攻。
一切尽在白起预料之中。
………
第四章:横扫韩魏,所向披靡!
白起,这位年轻的新秀将领,刚刚初战小胜,军衔升为左更。左更白起出任十万大军主将,正是想大展身手、意气芬发的时侯。
在他面前,韩魏联兵合计三十万,依障伊阙一代有利地形迎战秦军。
白起对敌军韩魏两部人马领导层的心思可谓动若观火。他不慌不忙的等着,不急于求战,反而率秦军与韩、魏联军相持,压迫韩魏联军于伊阙山之狭隘地区不得施展,摆出一副面对险要地形无计可施的假象麻痹对手,以待最佳的进攻时期。等着韩魏两军主将公孙熹和犀武为了谁当前峰争论不休,等着韩魏联军排出一个错误的阵型。
那么韩魏联军最终排出了一个怎样的阵形呢?韩军主力二十万被迫于战线最前沿排出一个防御阵型,魏军援兵七、八万处于韩军主力侧后部,呈一个支援架势。
这里还不得不谈谈韩魏两国错综复杂的国家关系,或者水三晋之间的关系。三晋本来都是春秋第一强国晋国分裂而产生的。这种先天特征决定了他们之间互为两种关系:一、互为唇齿,唇亡则齿寒;二,互为迁制,此消则彼张。
这两种关系集中表现为三方在对秦东进的态度上。三晋之中以中间的魏国最强,南边的韩国最弱。从双方的总兵力来看,最强时魏国军队70万,总人口可能是350——400的状态,有城百余座;韩国军队30万,总人口可能就150万上下。战国时期某个国家的最大动兵能力其实基本等于其全国总户数,每户出一丁基本就是他们的动兵极限。而韩国最弱自然常常成为秦国对三晋开第一刀的对象。而三晋对于秦国而言在国土上有这样一个特点:从南向北,三晋互为屏障。韩国西部国土若被秦国所得,则秦便可对魏国西部领土形成西、南两线夹击之势;如果韩、魏西部失守,赵国便处于秦军西、南两面夹击之势。这样,三国之间在秦军面前互相援手便是顺理成章的了。所以,三晋的关系在秦军东进的时刻首先体现为互助。由于韩国最弱,自然成了秦国东出三晋的第一个对象。所以,对三晋,秦国的打击顺序是先南后北,也就是韩、魏、赵的顺序。而韩国存亡对于魏国的重要性又使魏国在秦攻韩时必须给予帮助。这样,就为秦国对魏国这个三晋之首力量的分化残食创造了条件,可以利用韩国吸引魏国分兵,一批一批的消耗魏国那的确相当庞大的国力和军力,避免与魏军展开规模过大的会战。过早的会战将过早消耗国力和军力,这在战国这样一个群雄并立的时代里是绝对没有好处的。
其次,秦国东进,三晋的关系又体现为互攻,基本上是北攻南。原因也同样是唇齿关系。想象一下,如果韩国在秦军的攻击之下向秦国屈服,那么魏国的南线将彻底暴露在秦军面前。这样,魏国就将失去南线屏障。同理,如果韩、魏都向秦国屈服,那么赵国的南线则翼也就同样会出现问题。这就好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波兰在面对德国东进之时苏联的态度一样:你能帮我顶住他我就顶你,一旦你顶不住,我就干掉你自己来顶,增加防御纵深。其实这是一种很简单的国家政治手段。朝鲜战争前,苏联对中国的态度也是这样,苏联在联大表决会前故意以抗意为名退场以及其他一些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点。政治这个东西从来就是黑暗的。只不过大多人对此并无太多关注不了解罢了。而三晋这一关系就意味这三方互助时必须有所保留,多张个心眼。这也是魏军只以少数兵力助战又不肯打前锋的重要原因,就象斯大林对毛泽东说:“空军没有准备好。”差不多。
所以,在秦昭王大力东进时刻,如果三晋之中某个国家遭到进攻,其他一方或两方通常都会施以援手,而当某一国显出屈服之态的时刻,其他一方或两方便会马上掉转枪头去扁他!这一状态对于秦国而言都是有利的。秦国可以利用韩国对魏军主力进行分化蚕食,伊阙之战便是蚕食之战;又可以在三国互攻时坐收渔利,后来的白起华阳一战正是渔利之战。其实这个道理并不是只有秦国明白,三晋互相之间也清楚。可地缘条件是不可改变的,所以也是没办法的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