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王莽_傅鹤年【完结】(160)

  皇帝、皇后以下皆去粗服,服大红,还宫反庐,立主如礼。桑本主尺二寸,不书溢。虞礼毕,袝于庙,如礼。”

  好家伙,这才算完!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想见,汉代的大丧有多么复杂!一切都像在演戏,多走一步、多说一句都不行,得严格地按剧本来。

  可是现在王莽发现这出戏没法儿演了,差了两个主要演员!

  他跑到太皇太后宫里:

  “太后,这大丧没办法弄啊!缺着俩大腕儿哪!一位是嗣皇帝,一位是大司马,都还没着落呢!”

  王政君也正为这事儿挠头,传国玉玺、大司马印,收是都收回来了,可还得找俩人儿再接过去呀,总不能老掖在老太太腰里吧?

  说话大行皇帝登遐都快一个礼拜了,天儿这么热,光靠盘冰镇着,也不是个事儿啊,回头真臭了、糟了,可怎么弄到义陵去?

  老太太攥着传国玉玺,双眉紧皱:

  “太行皇帝享国不永,没有子嗣,这颗玉玺又该交给谁?大汉江山又该交给谁?”

  也许是传国玉玺凝聚着大汉列祖列宗的英气,老太太突然眼前一亮:

  “依照汉家故事,皇帝无嗣,可由旁支子孙中选择优秀者继承大统,大行皇帝本人,也是以孝元皇帝庶孙的身份,成为孝成皇帝的太子,并登上九五之位的!这件事情好办了!”

  王莽提醒太皇太后:

  “只是,遴选新皇,须由三公率九卿共议,如今三公缺一,如何遴选?”

  王政君已经胸有成竹:

  “大司马之位,就更好办了,朕这就传诏,命公卿们先推举大司马人选!”

  这下可乱了营了,公卿要员议论纷纷,七嘴八舌,举谁的都有,可再想想,好像谁又都不行。

  最后,大司徒孔光站了出来:

  “诸位大人,咱们不能把目光限定在朝中官员的小圈子里!其实,最合适的大司马,早就在咱们眼皮子底下呆着呢!”

  “谁?他是谁?”

  孔光微微一笑:

  “是谁曾经举重若轻担任过大司马?是谁大义灭亲逼令亲生儿子为家奴婢偿命?是谁嫉恶如仇不惜得罪定陶太后?是谁这几天来为大丧的事夜以继日呕心沥血?是谁……”

  别是谁是谁的了,大家全都明白了,最合适的大司马就是王莽王巨君!

  大家全举双手赞成孔光的意见,只有两个人投了反对票:前将军何武、后将军公孙禄。

  何武阴阳怪气叫着:

  “王巨君倒是不错,可是我不推举他!诸位,别忘了,王巨君是孝成皇帝的外戚!孝惠孝昭两位先帝年少登位,外戚吕氏霍氏上官氏掌握朝廷重权,闹出多大的乱子,诸位难道不记得了吗?不能再用外戚了!为国家计,我推举后将军公孙禄!”

  公孙禄跟这位老兄一唱一和:

  “我同意何君公的意见,不过,我是不行,我推举前将军何武何君公!”

  反对推举王莽的只有这两票,差了点儿意思,没能左右局势。

  太皇太后择日不如撞日,当场拍板,把大司马的印缓绶给了王莽。

  王莽抚摸着阔别七年的大司马印绶,心中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朝廷重托、太后隆宠,让王莽如何回报?臣这也是受命于危难之秋,敢不肝脑涂地以报国恩?”

  大司马人选顺利解决,王政君长出了一口气:

  “这我就算放心了!巨君,你可要对得起大汉江山!”

  “您放心就是!我王莽如有二心,天地鬼神共诛之,让我刀剑加身、不得好死!”

  王莽这时并不是没有想到,在接过大司马印绶的同时,他也接过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此刻他的心里,既有官复原职的欣喜之情,又有百废待兴的纷杂之绪,但他已经没有了退路,所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豁出这百十来斤,他也要干出一番名堂来!

  大权在握的王大司马,立刻召集公卿开会,商议遴选新皇的头等大事。

  哀帝没有后代,而他所继承的成帝也是一个没儿没女的绝户皇上,所以新皇人选自然要再往上追溯,从元帝的那些庶子庶孙里面去寻觅。

  元帝一共生了三个儿子,老大就是王政君生的成帝刘骜,老二是傅仙音生的定陶恭王刘康,老三是冯媛生的中山孝王刘兴。这三个儿子这阵儿已全部归了西,而且,只有中山孝王刘兴留了一条根,就是那位有“眚病”的中山小王刘衎,算起来,刘衙也是哀帝硕果仅存的堂兄弟,按照“子承父业、兄终弟及”的封建宗法,他应该是最有资格接替哀帝的人选了。

  事情似乎很简单了,把中山王刘衎迎进京来,继承大统,不就全完了嘛!

  可是偏偏有人横生枝节:

  “列位大人!你们提议迎立中山王,到底有什么充分的理由?”

  王莽定睛一看,这位发难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六叔,红阳侯王立。

  本来议立新皇没王立什么事,他不在三公九卿之位,可由于他是太皇太后的亲兄弟,已故孝成皇帝的亲舅舅,如果按哀帝是成帝的过继儿子这条线儿上论,他也是衷帝的舅爷了。所以,这次会议也请了他来列席旁听。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