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家门不幸,屡生萧墙之患,静思之,乃律子不严之过也,观夫今古,忠臣之门,未尝见仵逆之子,孝子之家,何曾少报国之臣。忠者,孝之标也,孝者,忠之本也……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闹着要媳妇儿……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坐飞机……朝花夕拾杯中酒……呼噜呼噜打呼噜……”
呼噜还没打痛快呢,天亮了,内侍进来“叫起”:
“皇上皇后吉祥!”
小皇上搓着眵目糊:
“没醒呢没醒呢!莽家门不幸屡生萧墙……”
“陛下、先别背这个了,这儿另有一套词儿,呆会儿等着用呢!”
“啊?又要背?这又是哪个三八蛋写的!”
小王皇后接过来一看:
“皇上,不是八书了,是策命典礼的词儿,没几句,好背。”
“策命?刚策命完皇后、嫔妃十二女,又策命谁?”
内侍躬身启奏:
“皇上您还不知道哇?这回是策命宰衡!”
“宰……宰谁?”小皇上虽说年幼,大汉官制却滚瓜烂熟,本职工作嘛,可从来没听说过还有“宰衡”这么个官衔。
内侍这会儿有点多嘴逞能了:
“宰衡是太宰和阿衡两个古官的合称,殷朝的伊尹当过阿衡,负责教养、保护幼主,周朝的周公当过大宰.总管全国政务。如今晚咱大汉把这俩职务合二而一,新捏咕出宰衡这么个玩艺儿来。嗐,您甭管它宰谁衡什么,照着这两句词儿,一念,就算齐活。”
小皇上不肯草率:
“照这个意思,我大汉必有伊尹周公之辈的杰出人物,才会因人而设此职,不弄清此人是谁,这词儿,朕是一句也不背!”
他还拧上了!
前殿的钟鼓声已隐约传来,内侍急了:
“皇上,这还用问吗?大汉朝里里外外全算上,除了安汉公有谁能担得起宰衡的称号?”
“又是他!”
平帝就有不满之意,小王皇后伸纤足轻轻踩了丈夫一脚:
“皇上,您不早就说了,安汉公忠心可嘉,一定要封他一个大大的官儿做做吗?昨儿个夜里,咱们怎么说来着,难道您睡过就忘?”
小皇上才算醒悟过来:
“对对对!不是安汉公,朕看他们谁敢宰、谁敢衡!没错,是朕说的,昨儿个夜里,咱门俩在被窝里商量定了的。”
嘴上这么说,心里却在暗骂:
“是哪个马屁塞子提的建议?倒霉催的!王莽的权力够大的了,还要加封,这不快顶着天了吗?干脆,朕这个倒头皇上也别当了,直接让王莽皇袍加身倒更痛快!”
想是这么想,典礼还得去参加,毕竟已经大婚,虽说仍未亲政,这种礼仪性的活动也算是摆摆他皇帝威风的机会。
到了前殿,小皇上才弄明白,原来打报告的还不上一个,咱大汉的马尼塞子简直是数不胜数。
领头的是太保、王莽的堂兄弟王舜。
“在《春秋》里头,孔老夫子叔列过三种等级的大功大德,最高是建立德业,其次是建立功绩,再次是著书立说,当然这些只有最伟大的圣人、贤人才能做得到。对于这些圣贤,如果他们身为臣子,就应当趁他们还活着的时候大行封赏,这样才能使他们成为万世景仰的大臣。殷朝的伊尹、周朝的周公就是这样的人物啊!”
王舜一带头,公卿百官,连布衣百姓,全都不甘落后,前前后后有八千多人递上奏章,一致响应王舜,并且有所发挥:
“太保大人说得太对了!伊尹、周公都获得了超过上公的赏赐,安汉公可比那两位强多了,为什么就不能接受皇家的奖励?”
气势太大,排山倒海。王太后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折腾了一宿,最后形成决议:
一、把前次安汉公退还的召陵、新息两县以及黄邮聚、新野县的田亩重新封给安汉公;
二、采用伊尹、周公的称号,给安汉公加上宰衡的官号,位列上公,宰衡的属官椽吏俸禄定为六百石;
三、三公对安汉公讲话,要先说“冒昧进言”,所有官吏不得与安汉公同名同字,安汉公外出,定规二十名期间亲兵、三十名羽林骑士、前后大车十辆随行,以壮声威;
四、赐安汉公母亲“功显君”的称号,食邑两千户,授予配上火红缓带的黄金印章;
五、封安汉公三子王安为褒新侯、四子王临为赏都侯,以示褒赏新都侯之意;
六、追加皇后聘礼三千七百万,合成一亿之数,以明大礼。
少年天子耍起了小孩子脾气:
“这不全都定好了嘛!还要朕来走这个过场干什么!朕回去歇着了!王八书还没背完呢!”
王太后连哄带吓唬:
“天子!策命大礼,没有皇上亲临怎么可以?况且,安汉公确实对朝廷有功,适当封赏,也不为过,皇上别心疼这几个小钱,江山要紧,皇上的龙廷要紧!这叫吃小亏占大便宜!再说,今天要赏的,全是上次安汉公退还给朝廷的田亩、彩礼,顶多额外加了个宰衡的官号而已!堂堂大汉天子,可不兴这么小家子气!”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