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法?开国之初咱就弄好了呀,后来又修订过几次,以十二月为岁首,以鸡鸣时分为一日之初,以戊子日代替甲子日为六十天的开始,都改了一溜够了,怎么还要改?”
刘歆微然一笑:
“那种改法,目光太短浅,刘秀说的,是制订一部管它三万六千年的大历法,有了这部大历法,盗贼自然平灭,国祚自然长久,这不是头等大事吗?”
那几位还有点儿不太明白:
“历法有那么重要?”
刘歆费劲解释:
“天运有常,常者,时也,时者,历也,故古圣帝明君,可无高阁琼宇,可无美姬妖娃,不可一日无历法,以顺天运也,跟你们说不明白,你们问皇上去!”
王莽频频颌首:
“国师说的很有道理!历法是什么?是天时、人事结合的产物!一部好的历法,可以根据天象预测出人间的吉凶祸福,哪天不宜动土,哪天最好别出门儿,哪天娶媳妇儿能得大胖小子,那上头都推拿得准准儿的!想当初,首造历法,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三苗作乱,废了这两个掌管历法的职务,弄得闰年也算不对了,正月也找不准了,老百姓过日子都没个依据。到了尧帝,重新把‘重’、‘黎’的后人找来,让他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找出天时的规律来,教给老百姓。当时定的一年是三百六十六天,用闰月来决定季和年的划分,这部历法是不错的啦,据说当时朝政因此而蓬勃兴盛,百业因此而事无不成。尧帝禅位给予的皇始祖考舜帝,不光传了天下的统辖权,也传了这部宝贝历法,他说:‘舜哪!天的历数到了你的手上啦!’舜帝后来又传给大禹,一代一代,一直传到周武王。到了春秋年间,史官把历法给弄丢了,这才有了天下的刀兵纷扰。秦始皇兼并天下,没空去细推历法,就定了十月为正月,因为他是水德。结果怎么样?二世而亡!历法这东西忒要紧啦!国师的建议十分必要,予决定,让太史推算三万六千年的大历,把哪年哪月,最好是哪天的祸福吉凶都写清楚喽,咱们按照天意去办事,甭说盗贼不再成为问题,就是匈奴什么的,也都得乖乖地交出牛羊土地臣服大新!这事儿要抓紧,前线的军情可不等人!”
该出的主意全出干净了,十一公的肚子里也没什么大油水了,既然军情不等人,哪就分头行动吧?王莽不介,因为他本人还有一个绝妙的计划没向大家公布呢,身为天子,如果不能琢磨出点儿不同凡响的妙招,岂不让臣子笑话?
王莽咳嗽一声:
“予有一个想法,征求征求列位的意见,不见得成熟啊。”
十一公纷纷表示:
“皇上您这是说哪儿的话?臣等愚昧无知,哪儿敢、哪儿配对您的英明决策说三道四?您有什么指示尽管发表,臣等坚决照办就是了!有人不是说嘛,理解的要执行,暂时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在执行中加深理解嘛!您说吧,臣等洗耳恭听着哪!”
王莽就不客气了,叭叭叭,甩出一套惊人的计划:
“想当初,予伟大的太初祖考黄帝平定天下,靠什么?全靠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当时他亲自担任上将军,竖起了华丽的车盖,立起了北斗形的礼器,威风得很咧!军队的规模更是空前的,据予考证,有一个大本营,大本营聚集了许多高级将领,为黄帝出谋划策。还有一支庞大的野战军,分为五路,前、后、左、右、中,共设大司马五人,下面一共有‘大将军’二十五人、‘偏将军’一百二十五人、‘种将军’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校尉’一万二千五百人、‘司马’三万七千五百人、‘侯’十一万二千五百人、‘当百’二十二万五千人、‘士吏’四十五万人、‘士’一千三百五十万人,符合于《易经》所说的‘弓箭锐利,用来威慑天下’。这支军队在后来的军事斗争中发挥了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什么蚩尤、什么炎帝,全都叫黄帝统率着这支战无不胜的伟大军队给打得落花流水!列位,咱这大新是受禅而立的,没动过一刀一枪,容易让大家误解,认为军队无足轻重,这是十分危险的观点哪!所以,予决定效法古人,按照古制逐步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
王莽是让自己的宏伟计划给乐晕了,他老人家也不核算核算,大新朝全国人口,才不过六千万,要搞这么庞大的一支军队,连将带兵一千五百万人,怎么可能!兵从哪儿来?将从哪儿来?武器装备、粮草军服又从哪儿来?
可这时王莽已经树立起了绝对权威,皇上的旨意谁敢违抗?再加上当时全国形势一团糟,谁也没办法来收拾金瓯一片,只有走到哪儿算哪儿,既然皇帝下了这么大决心,那就试试看吧!
于是王莽的扩军计划得到了十一公的全票赞成,而且在实践中演化成了“全国军事一体比”。这支计划中的庞大军队,除了前、后、左、右、中五路大司马是由原来的军队干部担任之外,其余将领基本上全是由地方行政长官兼任,各州的州牧当上了大将军,各郡的卒正、连帅、大尹当上了偏将军,属令、属长是稗将军,县长是校尉。再往下,可就困难了,一千三万五十万的“士”,只好大部分先缺着,等着老天爷开眼,让大新的育龄妇女赶快生出足够数量的精壮小伙儿,好去充实这支军队。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