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奭略尝了尝那汤汁,觉得非常可口。
“汤汁叫什么名目?”
董良娣诡秘一笑:
“这是宜子宜孙汤。”
“宜子宜孙汤?味道倒也不错,只是不知道用什么贵重东西做的?老实说,你取的这些菜肴名目,实在让人扑朔迷离,不知其所以然。”
“殿下真会拿我们开心,什么贵重东西,不过是豆饧(xing)罢咧!”
豆饧,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豆浆。西汉年间,淮南王刘安喜好道术,经常召集一些方士炼制长生不老的丹丸,各种原料和炼制方法都试遍了,结果仙丹当然还是没能炼出来,不过倒“炼”出了一种鲜嫩甘美的食品,那就是“豆腐”。西汉的达官贵人,多以肉食为主,自从豆腐问世之后,他们的餐桌上便增添了可以排解肉食的腥膻和肥腻的佳品。至于豆腐的推广、普及,成为百姓食品,那还是后世的事,当时制豆腐、磨豆浆的方法,还只限于少数诸侯王府邸中小范围流传,董良娣既有美食家之称,又期冀以自己在宴乐方面的一技之长博得刘奭的欢心,自然想方设法弄到了豆腐系列食品的制作秘诀,这才让刘奭尝到了在当时难得一见的豆饧。
“这就是豆场?果然味道好极了!”
刘奭又喝了一匙,仔细品着滋味,然后又问董良娣:
“不知为什么叫它‘宜子宜孙汤’呢?”
董良娣先不直接解释豆场命名的由来,却轻启朱唇、款摇螓首,念出了一首诗:
“朝耕东亩,
夕耘西墒。
借彼春露,
育我豆秧。
豆叶繁繁,
豆蔓绵绵。
如我闺思,
夙夜留连。
豆英蕤蕤,
豆实累累。
如我子孙,
百代不颓。
如我子孙,
百代不颓!”
念罢,妩媚一笑:
“殿下,可解此诗之意?”
刘奭熟读诗书,文学功底不浅,当然很快就领悟了这首诗的含意。看起来,诗中描写的是农人种豆的情景,实际上,这是一首隐喻爱情的诗篇。像什么朝耕夕耘,春露闺思之类,都强烈地表现出诗歌作者的爱情向往。而且这种爱情,已经延伸到对下一代的急切盼望,“如我子孙,百代不颓”,简直就是希望多子多孙,像累累的豆实那样,嘀哩嘟噜一大串呢!
按照这首诗的风格分析,倒有点像诗经中的作品,不过,刘奭怎么也想不起来,三百篇风雅颂中,有哪一篇是这样写的。因此,他问董良娣:
“这诗我好像以前没见过,不知是哪位大诗人的杰作?”
董良娣娇笑:
“什么大诗人呀?那不过是小妾我胡乱写着玩的罢了!”
“这么说,把豆汤叫做宜子宜孙汤,就是根据诗中的意思了”?
“豆类繁殖力极强,豆场又是豆中精华,这样命名,殿下以为还合适吗?”
刘奭全都明白了,原来,董良娣是希望刘奭像那个朝耕夕耘的农人一样,在她这块丰腴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好让她像结下累累豆实的豆株一样,子子孙孙,百代不颓呢!
诗意既已明白,刘奭却来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端详起郡乳白色的豆饧来了。
一时间,两人谁也不说话了,寝殿中冷冷清清,一片寂寞。
董良娣青这情形,只好放下美人的架子,扯起闲篇来:
“殿下,这豆场虽然味美,可是一开始的时候,好多人都不敢食用,害怕里面有毒,真是好笑!”
她本意是没话找话,想办法拖住刘奭,不管有没有可能来一番耕耘,拖住一刻算一刻。
万没想到,刘奭借坡下驴,想了一个损招:
“哦?真有这种事?我倒有个好主意,司马良梯生性胆小,我们不如派个宫女给她送一碗豆饧,假装说是赐她的毒药,跟她开个玩笑!然后,我去看看她会被吓成什么样子……”
董良娣后悔得真恨不得把自己这张嘴给抽烂!
眼看着刘奭这煮熟的鸭子飞到司马慧身边,而且百分之百会有一番忘我的耕耘,董良娣下决心,一定要把司马慧这块绊脚石给搬掉……
这时的司马慧,却还在自己的寝殿里眼巴巴地等着刘奭。
左等不来,右等不到,董良娣那边刚刚还响起过一片胡乐,一定是又在用宴乐缠住太子,此刻曲终人静,怕是已经和太子乘着酒兴云雨起来了。
环顾自己的寝殿,空房寂寥,令美人心疼,难道太子真的忘了今晚之约吗?
早知道这样,司马慧昨夜真不该拒绝他。昨夜,太子来的时候,脸色很不好看。
司马慧不用问,就知道太子又在父皇那里受了委屈了。
果然,白天太子在父皇宫中侍宴的时候,因为发表了一通不恰当的意见,狠狠地被宣帝刘询斥责了一顿。
当时他说:
“父皇,您现在任用的官吏,大多是信奉刑名之学的文法吏,这些人,用严峻的法律治理国家,对君主过于推崇,对臣民又过于苛刻,长此下去,臣民受到的压抑太深,就会铤而走险来反抗我们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