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话间,吕蒙兴冲冲地进来了,身后带着的人赫然是他的哥哥,荆州战将邓当,身后还跟着几个人,显然都是荆州本土的人物。
看着吕蒙兴高采烈的样子,太史慈和众人对望一眼,知道吕蒙大概是说服了邓当,只是不知道这小子用了什么办法,不过吕蒙办事众人十分放心,自然不会有人去询问,何况这还是人家的私事。果不其然,邓当见到了太史慈便跪倒在地,身后那几人也是有样学样,跪倒在地,口称万岁,太史慈哈哈大笑,站起身来,把邓当等人扶了起来,和他们亲切的说话,然后好言相慰,然后便命人带领几人下去休息,至此,邓当和其以下成当、宋定、徐顾、谢奇、袁雄等将,连同原来的荆州运粮都督赵累等人悉数投降,成为青州军的一部分。
邓当原本就是不错的带兵人才,太史慈得到这人用以镇守荆州一处郡县还是绰绰有余的。不过邓当等人离开之后,吕蒙并没有走,在他的身后还站着两人,这两人一看便知道是文士,面对太史慈询问的目光,吕蒙向太史慈恭敬的介绍道:“圣上,这两人乃是荆州名士王粲先生和刘桢先生,原本在荆州徐氏家族作客,特来投奔圣上。”
太史慈闻言心中奇怪,暗道这两人的名字为何这般熟悉呢?蓦地想起了陈琳和孔融,这才反应过来,眼前的两人原来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建安七子中的两位。建安文学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名,因为这次运动标志着中国人精神上的启蒙,因为他们的口号就是慷慨、清俊、悲壮、通脱,这是一个思想极为开发的文学流派,对后世影响极大,连李白都自认为没有建安风骨就没有自己这般型新飘逸、超凡脱俗的诗歌。
说到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一共有十一个,建安七子自然不必说,三曹也不在华夏,反倒是左慈这个妖道也是代表人物之一,令太史慈有点匪夷所思,不明白这妖道除了会配春药以及招摇撞骗之外,到底还写过什么东西,居然还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太史慈心中暗自嘀咕,王粲却对太史慈说自己和孔融有过一面之缘,这句话倒是给太史慈提了醒,现在自己要在荆州建立书院,总不能把这任务都放在孔融的身上吧?眼前的这个孔融看样子还不错。那就不如交给他,于是连忙把自己的意图告诉给了眼前的两人。
王粲和刘桢没有想到自己才刚加入到青州军居然就会受到如此的重用,自然十分感激,当下兴奋而又认真的向太史慈请教起相关事宜起来。太史慈把自己要在荆州推广普及教育的事情说了出来,两人自然受加兴奋,不过这两人倒是十分的谦虚,反倒说自己的本领不大,希望太史慈能够聘请一些名士,有他们在,荆州的书院将会很容易就会创办起来。
太史慈饶有兴趣地询问这些所谓的名人都有谁,结果达到的确良答案是“司马微、石广元、崔州平”这些人,而且还郑重其实地对太史慈说这些人都是很有本领的,希望太史慈能够亲自去请他们。
据说,这就叫做礼下士。
第三部 一统 第十二章一统(中)
太史惹听得啼笑皆非,他最看不上的就是这些所谓的隐士,在以前,因为大汉衽的举荐制度,因为他们的出身问题而无法当官有所作为的话,那么全队瓣隐居行为倒是值得肯定,可是现在是什么时候?现在在自己的统治下衽的是科举制度若是你有才华,尽可以来选拔,自己考的又不是什么八股文.绝对可以考出这些人的赶考实学来,在这种情况下你还在那里隐居,岂非是哗从取宠,想要引起自己注意力不成?若是说路途太远、战乱频繁的话也便算了,可是现在明明自己就在荆州,他们这些人还不主动跑到自己这来,还要装到什么时候呢?若是自己还是当年那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倒也罢了,就好像当年刘备极弱时要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一般,诸葛亮那个时候可是真的在犹豫,并非是待价而沽,现在既已经为天下贤才提供了最好的机会,摆出唯才是举的样子你都不过来,那么这些人不用也罢,要是并不此意图,那就不想当官,若是如此,自己还去请他们干什么呢?不过太史慈却不想挫伤眼前两人的积极性,惟有答应,心中却在苦笑:诸葛亮那臭小子也不在这里,若是有这小子在,这些人可就全摆平了,因为这些人不但对诸葛亮极为心服,而且他的老丈人黄承彦也是这群人中的人物,做起事情来比自己更恰当。
正想到这里,却见一名斥候进入,说是长安来信,太史慈先把王粲两人放在一边,然后拆开信件仔细观看,不增晌便在脸上露出了大喜的神色,抬起头来对在场的人笑道:“好个田丰,居然想出如此办法令诸葛小子脱身,呵呵,再用不了多多,诸葛亮那小子就会来到荆州。”众人闻言大喜,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太史慈比他们更为高兴的原因就是终于来了可以收拾那些所谓隐士的人了。
哼,少在那里装腔作势,还是出来给我好好的当官吧。
随后,太史慈便吩咐王粲两人先去筹建书院,至于请那些隐士的事情过一段时间再说。
王粲两人哪里想得到太史慈心中的真实想法,当下下去了。那名斥候带来的消息中还有长安最近一段时间的对外贸易以及西凉的消息,都不在话下.
太史惹站起身来伸了一个懒腰,看着吕蒙微笑道:“怎么,你们那里没有程昱的消息吗?”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