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属于太原王氏的王浚在幽州形成自己的势力,安定(甘肃平凉西北)华族张轨在西凉的基础逐渐稳固,河东裴盾也在徐州站稳脚跟,河内芶晞也获得了征东大将军的称号,就连以前毫无势力的中山刘家刘舆、刘兄弟也在东海王司马越的手下得到了高位,并在并州获得了一定势力范围,而王家到现在还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王家上下要说不急那也是瞎话,而由于王舒的努力,王家也终于也和济南郡的实权派人物张金亮搭上了比较紧密的关系,双方虽然有矛盾,但是毕竟互为倚重,王家也终于在外算是有了一个比较强力的支撑点。
现在驸马督尉王敦对锦绣山庄以及张金亮的态度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敌对,而是隐隐有借重之意,尤其这次张金亮和芶晞作对,王家也出了不少的力气。
这次王舒进京办事,其中一部分就是王敦的授意,王舒能带着青州的赋税、供赋进京,王敦等人也倍感有面子,正好也和西凉的张轨攀比一下。不过到过锦竹山庄的王敦,可是知道其中的厉害。
“这些野人你能唬弄的住么?可不要我们王家帮他壮大了,反过来他在反噬其主。”
“兄长可曾想到借助辽西段氏崛起的太原王浚?段家那几个儿郎不一个个也都是惹事的阎王?可是王浚不也是把玩的乱转?成为王浚的刀枪。只要兄长愿意,济南的张金亮未尝不能成为咱们琅琊王家的得力臂膀。他们惹事正说明这些人的野性未退,才需要我们的指挥控制啊。”
王敦沉默了一会,又接着说道:“过几天,我想办法安排你面圣,你有什么要求,可以给我提,我回头和各位大人协调一下。不过这些天千万不要让这些野人在京师闹事,办完事你赶紧让他们回去。他们多在京师呆一天,就多一天的麻烦。”
“是的。如果没有别的吩咐,舒还要去拜见一下太尉大人。”
王敦又沉默了一会说道:“你安排人,把那个王勇强带到西山庄园,尽量不要让他们外出,需要什么由庄园供着,没有了领头的,看他们还能掀起多大的风浪。”
正文 第六节:洛阳逞威(八)青龙偃月刀
从临一战以后,近卫军的装备也有所调整,以前近人一只枪弩外,还装备有一支三棱长矛。但是在临一战中,只有一只长矛的近卫军士卒把手中的长矛架成拒马后,手中只剩下了一把长刀和一柄带有军刺的枪弩。不管是长刀还是带有军刺的枪弩在面对对方的长矛的时候,明显的显得过于短小,近卫军的士卒完全是靠着铠甲硬顶着对方的长矛往前冲,虽然有铠甲的防护,但是碰到对方长矛手和巨斧手配合的时候,近卫军也出现了很大的伤亡,幸亏芶家军也是临时更换武器,长矛手能和巨斧手熟练配合的人并不多,这才使近卫军的整体伤亡并不大。
另外,近卫军在面对人数占有优势的芶家铁甲的时候,穿甲性能非常好的三棱长矛却显出了另外一个不足,威力太小,攻击面太窄。
长矛的突击适用于密集厚重的步兵阵列,只有密集的象树林一样的长矛阵,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长矛的优势。然而经过长时间训练,个人素质非常高的近卫军由于使用枪弩,根本无法排成密集的步兵阵列。另外近卫军的人数也较少,所排阵列也非常的薄,如果排成厚重的阵列,根本无法让训练有素的近卫军的素质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厚重的阵列那就意味着前面的人在拼死拼活,后面的人在那里干看,却毫无办法。
长矛用在近卫军稀疏并且非常薄的阵列中间的时候,他地缺点一下子就全部暴露出来了。在进行攻击地时候,长矛手只能面对一个敌人。并且只能向前刺击。两边要空出很大的位置和空洞,无法防护。全靠后面的弩弓手对长矛手进行掩护,而弩弓手地长矛却架在前面当拒马。弩弓手本身严重缺乏重兵器(长矛也算是重兵器),在面对敌人的时候,这些弩弓手甚至会感到自己好像没有了用处。
这种事情在战后,被近卫军反映上去以后得到了总参谋部的高度重视,总参谋部总后勤部,以及小三的武器公司共同对此进行研究。同时张金亮也把记忆中的所有冷兵器全部画了出来,并打制出来样品,让近卫军试用。
张金亮的内心还是希望近卫军装备长矛地,毕竟见到装备三棱长刺的长矛,总能让他想起以前在部队里面的生活,想起那大名鼎鼎的三棱军刺,想起那种贯穿整个军队灵魂的刺刀见红的精神。
然而需求就是动力,什么样的战术使用什么样的武器这是千古不变地真理。近卫军这种松散的战术更适用于另外一种武器的发挥。
近卫军的选择让张金亮目瞪口呆。那就是他们选择地竟然是传说中的关羽地武器——青龙偃月刀。虽然张金亮也知道传说只是传说,这种出现在宋朝,风行于明清两朝的武器,根本不是处于汉朝的关羽能配得上地。
但是他却知道。这种武器极其难以使用,一是他太重了。一把小号的青龙偃月刀的刀身重量即可达到1斤(2.7公斤)上下(比一柄咱们平常使用的5重的大锤还要重)。这么重的武器如果不经过严格的训练,使用者可能挥舞不了几次,就的脱力。
另外一个就是如果近卫军使用青龙偃月刀,那么就无法再在队伍前面架拒马枪了,总不能用偃月刀架拒马枪把,再说就是用偃月刀架拒马枪,那也不太好使啊。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